股权激励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部分,适用于国有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通过股权激励的应用,公司原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雇佣关系转变为同为股东的关系。
经营者在与公司签订股权激励合同,并达到行权要求后,成为公司的真正股东。公司与经营者之间不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经营者获得一定的所有者角色,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并承担相应风险。股权激励实际上是对资源进行局部重新配置,将公司原有股东的资源和公司的资源合理分配给经营者,以使经营者在获得合理配置的资源后关注公司的长远利益,为公司和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第8条的规定,股权激励的对象可以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核心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其他员工,但不包括独立董事和监事。
《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2号》第一条“激励对象问题”第1条规定,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应当核实激励对象名单,并在股东大会上说明核实情况。为了确保上市公司监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上市公司的监事不能成为股权激励的对象。
在非上市公司中,并没有明确禁止监事成为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的规定,因此一般认为非上市公司的监事可以成为股权激励的对象。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定义、目的和防止滥用的措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法律措施,旨在阻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或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为预防滥用,需修订相关成文法、严格把握适用条件,并以公平、正义为最终标准。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特征。公司法人合法取得法人资格,但法人人格的滥用会损害法人制度的实效性及侵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在承认法人独立性的同时,对其进行限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并非彻底否定,而是在特定法律关系中暂时否定,结束后法人仍存。
法人格否认法理与从属求偿原则在目的与领域上的差异。法人格否认法理旨在否认子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使母公司承担责任,广泛应用于多个法律领域;而从属求偿原则主要适用于破产法领域,旨在限制母公司的受偿顺位。两者不能相互解释或取代,因为它们在法理、逻辑和债权人
国有企业是否具备股权激励的资格问题。股权激励是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机制,可以缓解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矛盾。然而,监事不能成为股权激励的对象,只有上市公司中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可以成为股权激励对象。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监事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