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商品煤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终端用煤质量,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改善空气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制定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煤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进口、使用企业是商品煤质量的责任主体,应对各环节商品煤质量负责。
商品煤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 灰分(Ad):褐煤≤30%,其它煤种≤40%。
(二) 硫分(St,d):褐煤≤1.5%,其它煤种≤3%。
(三) 其它指标:汞(Hgd)≤0.6μg/g,砷(Asd)≤80μg/g,磷(Pd)≤0.15%,氯(Cld)≤0.3%,氟(Fd)≤200μg/g。
在中国境内远距离运输(运距超过600公里)的商品煤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一) 褐煤:发热量(Qnet,ar)≥16.5MJ/kg,灰分(Ad)≤20%,硫分(St,d)≤
(二) 其它煤种:发热量(Qnet,ar)≥18MJ/kg,灰分(Ad)≤30%,硫分(St,d)≤2%。
对于供应给具备高效脱硫、废弃物处理、硫资源回收等设施的化工、电力及炼焦等用户的商品煤,其商品煤供应和使用的含硫标准可适当放宽。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限制销售和使用灰分(Ad)≥16%、硫分(St,d)≥1%的散煤。
生产、销售和进口的煤炭应按照《商品煤标识》(GB/T25209-2010)进行标识,标识内容应与实际煤质相符。
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商品煤,不得进口、销售和远距离运输。
煤炭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依法对煤炭质量实施监管,煤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进口、使用企业应接受监管。
煤炭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对辖区内的商品煤质量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结果通报相关部门。
煤炭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对煤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使用企业实行分类管理。
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对进口商品煤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每半年进行一次进口商品煤质量分析,上报相关部门。
任何企业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均可向有关部门举报,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商品煤质量达不到本办法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构成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采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手段进行经营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拒绝、阻碍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取证的,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的,依法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各地区及相关企业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和实施细则。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实施细节。标准必须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针对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考察影响因素,并加强对药品内在质量的控制。同时,文章介绍了药品命名的原则,包括法定的名称、读音清晰易辨、显示药效关系等,以及药品性状的描述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旨在强化商品煤全过程质量管理,提高终端用煤质量,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改善空气质量。商品煤的质量要求包括灰分、硫分及其他指标的限定,以及针对远距离运输的商品煤的特别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原因包括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无公害食品生产与销售脱节、假劣食品流向农村牧区、监管职能分散等。解决方案包括加强食品源头质量监管、加强食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保障
依据我国税收登记办法的规定,企业走出云的是要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的,将企业发生境外投资行为作为税务登记变更的申报项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六条 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第十七条 纳税人已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