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涉及一起水路货物运输合同货损赔偿纠纷。根据水路货物运输合同的严格责任制,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货物毁损或灭失时,无论是否有过错,除非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都应承担赔偿责任。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承运人并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存在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运人可以免责。本案中,被告**贸易和**集运作为涉案货物运输的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在无法证明存在不可抗力和其他免责事由的情况下,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原告**保险公司起诉被告**贸易公司和**集装箱运输公司,要求连带偿付货物保险赔偿款及利息。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为水路货物运输合同货损赔偿纠纷。被告**贸易公司作为涉案货物运输的承运人,**集运公司接受**贸易公司的委托,实际承运涉案货物。在无法证明存在不可抗力和其他免责事由的情况下,承运人**贸易公司和实际承运人**集运公司应承担运输途中发生的货物灭失的赔偿责任。保险公司作为涉案货物的保险人,在理赔后取得了权益转让书,代位求偿权成立,向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追偿赔付款的诉讼请求合法,应予支持。因此,上海海事法院判决被告**贸易公司和**集装箱运输公司向原告**保险公司连带赔偿货物保险赔偿款及利息。
被告**贸易公司和**集装箱运输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经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原审程序合法,判决认定事实无误,判决结果正确。因此,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31日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规定及其联系。该法参考了国际公约和惯例,包括单位责任限制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主体,但并非专门为承运人设计,且有明确的例外条款和侵权行为的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承运人的利益。
CIF条件下买卖合同中滞期费的问题。在航次租船合同中,装卸时间、滞期费和速遣费是重要特征。CIF条件下,卖方需订立运输合同,但有时会产生滞期费争议。文章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了在卸货港产生滞期费时,卖方是否应向买方追偿的问题。第一个案例中,仲裁庭认为卸货时
《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汉堡规则》)中实际承运人制度的确立背景、规定及我国法律的引用。因航运实践中托运人与实际承运人不同常引发法律问题,为此,《汉堡规则》明确了实际承运人的概念和责任,区分了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的责任范围。我国《海商法》也引用了该
中国《海商法》第四十一条关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该合同涉及承运人和托运人,定义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的标的是海上货物运输行为,而船舶是履行合同工具。此外,合同具有双务、有偿、涉及第三人的特征,并且通常属于要式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