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的,必须提供以下材料:
(1)本人身份证;
(2)户口簿;
(3)低保(五保)证或医疗优待证。
2、申请事后医疗救助的,必须持以下材料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
(1)本人身份证;
(2)户口簿;
(3)低保(五保)证或医疗优待证;
(4)医院的诊断证明、费用单据。
1、“一站式”即时结算的救助对象通过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服务窗口医疗救助,需按以下流程进行:
(1)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信息,核对申请对象身份;
(2)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医疗救助金;
(3)县级民政部门按规定给予资金结算。
2、申请事后医疗救助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救助对象直接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二)审核: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和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核实申请救助对象的身份。符合条件的申请将被报送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将被退回并附上理由。
(三)审批: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医疗救助经费情况、救助对象人数、救助对象贫困程度和个人承担医药费情况进行综合审查。符合条件的申请将被批准享受规定的医疗救助待遇,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将被退回并附上理由。
县级民政部门应与当地福利供养机构联合认定救助对象,并在身份确认后实施救助。
需经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县级民政部门进行身份认定后按程序实施救助。
需经县级民政部门按照低收入家庭认定程序对申请对象身份进行认定。
救助合同的订立和变更。遇险船舶的船长有权代表船东和财产所有人签订救助合同,这些合同具有法律拘束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合同显失公平或救助款项与实际服务明显不符,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判决或裁定变更救助合同。
特别补偿在海难救助法中的定义、目的、法律依据、适用条件以及适用范围。特别补偿旨在防止和减轻环境损害,维护公平和社会公共利益,鼓励救助行为。其法律依据源于救助合同中的“安全网”条款以及国际救助公约的规定。当救助人对船舶或货物进行救助作业,但未获得明显效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定义、时间限制、来源、垫付情形、申请程序及垫付后的追偿。该基金用于垫付机动车事故受害人的丧葬和部分抢救费用,申请时需遵循一定程序,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垫付后有向责任人追偿的权利。
交通事故民警的救助流程。民警首先会进行现场勘查和询问当事人及证人,组织抢救伤员并疏导交通。同时,他们会登记处理事故车辆和物品,并根据调查结果认定事故责任。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失踪情况,民警也会依法依规协同多部门进行和对失踪人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