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
2001年10月4日,受害人吕某和案外人魏某、张某等三人共同乘坐被告某公交公司三路车,受害人吕某在上车购票后,与车上的三名加害人之一发生口角,继而殴斗,与受害人吕某同行的魏某、张某及另两名加害人遂参与殴斗,车内有人口头阻止未果。此时,车辆仍在行驶中,在双方的殴斗中,车内有一女乘客的手腕被殴斗的人割伤,该人遂要求下车。驾驶员将车停住(所停地点为非站点)并对参与殴斗的人员讲“你们要打下去打”,同时将车门打开,受害人吕某、案外人魏某、张某及三名加害人在撕打中下车。受伤女乘客也同时下车,在撕打人员下车后,驾驶员又将该女乘客叫上车,然后驾车离去。受害人下车后即受伤倒地,三加害人乘车逃离,至今未归案。受害人被案外人魏某、张某送至医院救治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为身体多处刺伤,失血休克死亡。另查明,在受害人下车处到救治医院之间至少有四所具有救治能力的知名医院。后原告以被告某公交公司在履行客运合同中未尽到义务为由,要求被告承担赔偿责任。被告则辩称,受害人在停车后自行下车,其与被告之间的客运合同已解除,无须承担合同的违约责任,故拒绝原告的诉讼请求。
律师回答:
依据客运合同有关条款之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力救助遇险旅客。受害人的死亡系其与加害人发生口角并引发殴斗所致,其个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当一乘客因殴斗被割伤后,被告司乘人员即知道殴斗人员中有人持刀这一事实,而此时司乘人员既不向有关部门求助,也未阻止殴斗,而是要求殴斗人员下车,最终导致受害人死亡。其行为违背了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违背了安全运送的义务,违背了客运合同的附随义务,对于其怠于行使对旅客的保护义务而产生的后果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被告应承担10%的赔偿责任。
相关法律知识:
《合同法》第302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
《合同法》第121条,该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
救助合同的订立和变更。遇险船舶的船长有权代表船东和财产所有人签订救助合同,这些合同具有法律拘束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合同显失公平或救助款项与实际服务明显不符,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判决或裁定变更救助合同。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定义、时间限制、来源、垫付情形、申请程序及垫付后的追偿。该基金用于垫付机动车事故受害人的丧葬和部分抢救费用,申请时需遵循一定程序,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垫付后有向责任人追偿的权利。
交通事故民警的救助流程。民警首先会进行现场勘查和询问当事人及证人,组织抢救伤员并疏导交通。同时,他们会登记处理事故车辆和物品,并根据调查结果认定事故责任。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失踪情况,民警也会依法依规协同多部门进行和对失踪人员的处理。
遭遇医疗事故时患者能申请的救助措施。患者在发现医疗事故后应首先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再向医疗服务监控办公室或总值班汇报。经过调查核实后,患者可根据相关情况向监控委员会申请救助,寻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