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在海上危险
海难救助必须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同时,被救助的船舶或其他财产必须真实地处于危险之中。2. 救助标的是法律所认可的
船舶是海难救助中最常见的对象。根据海商法的规定,船舶包括该法第3条所指的船舶以及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因此,如果是船舶间的救助,救助的一方必须是海商法第3条规定的,总吨位超过20吨且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而另一方可以是任何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包括内河船和总吨位低于20吨的小船等。除船舶外,其他财产应为海上财产,即任何非永久地和非有意地依附于岸线的财产,包括有风险的运费。有风险的运费指的是到付运费,因为其支付是以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为前提的,若货物无法安全送达,则不予支付,从而给承运人造成损失。但是,海商法对海上已经就位的从事海底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或生产的固定式、浮动式和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不适用海难救助的法律规定。
海难救助的对象限于财产,对人命进行救助属于人道主义行为,是每个人的道义责任。因此,对海上人命的救助不适用海难救助的相关法律制度。然而,为了奖励对人命的救助,如果在救助海上财产的同时也救助了人命,人命救助者有权从财产救助者应得的报酬中分享一定的份额。
3. 有自愿而为的施救行为
施救行为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是自愿的,不能基于既有的义务而进行。例如,船员对本船在遇险时提供的劳动、引航员对船舶的引领、国家消防职能部门进行的灭火等行政行为均不属于海商法上的施救行为。专业救助公司或专门为救助作业而设计的船舶进行的救助并不违背自愿原则。在我国沿海,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原因,许多救助行为都由国有船舶进行,或在我国港口当局的指挥和控制下进行。这种救助并不违背救助的自愿性质,仍应适用海难救助的法律进行调整。
救助合同的订立和变更。遇险船舶的船长有权代表船东和财产所有人签订救助合同,这些合同具有法律拘束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合同显失公平或救助款项与实际服务明显不符,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判决或裁定变更救助合同。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定义、时间限制、来源、垫付情形、申请程序及垫付后的追偿。该基金用于垫付机动车事故受害人的丧葬和部分抢救费用,申请时需遵循一定程序,且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垫付后有向责任人追偿的权利。
交通事故民警的救助流程。民警首先会进行现场勘查和询问当事人及证人,组织抢救伤员并疏导交通。同时,他们会登记处理事故车辆和物品,并根据调查结果认定事故责任。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失踪情况,民警也会依法依规协同多部门进行和对失踪人员的处理。
遭遇医疗事故时患者能申请的救助措施。患者在发现医疗事故后应首先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再向医疗服务监控办公室或总值班汇报。经过调查核实后,患者可根据相关情况向监控委员会申请救助,寻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