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在海上危险
海难救助必须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同时,被救助的船舶或其他财产必须真实地处于危险之中。2. 救助标的是法律所认可的
船舶是海难救助中最常见的对象。根据海商法的规定,船舶包括该法第3条所指的船舶以及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因此,如果是船舶间的救助,救助的一方必须是海商法第3条规定的,总吨位超过20吨且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而另一方可以是任何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包括内河船和总吨位低于20吨的小船等。除船舶外,其他财产应为海上财产,即任何非永久地和非有意地依附于岸线的财产,包括有风险的运费。有风险的运费指的是到付运费,因为其支付是以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为前提的,若货物无法安全送达,则不予支付,从而给承运人造成损失。但是,海商法对海上已经就位的从事海底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或生产的固定式、浮动式和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不适用海难救助的法律规定。
海难救助的对象限于财产,对人命进行救助属于人道主义行为,是每个人的道义责任。因此,对海上人命的救助不适用海难救助的相关法律制度。然而,为了奖励对人命的救助,如果在救助海上财产的同时也救助了人命,人命救助者有权从财产救助者应得的报酬中分享一定的份额。
3. 有自愿而为的施救行为
施救行为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是自愿的,不能基于既有的义务而进行。例如,船员对本船在遇险时提供的劳动、引航员对船舶的引领、国家消防职能部门进行的灭火等行政行为均不属于海商法上的施救行为。专业救助公司或专门为救助作业而设计的船舶进行的救助并不违背自愿原则。在我国沿海,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原因,许多救助行为都由国有船舶进行,或在我国港口当局的指挥和控制下进行。这种救助并不违背救助的自愿性质,仍应适用海难救助的法律进行调整。
海上救助的定义和目的,海上救助通常是外来力量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人命进行援助的行为。其目的是维护航行安全并促进贸易航海的便利和利益。救助形式通常采用“无效果、无报酬”原则,但现代海上救助也采取其他形式,如“无效果、有一定报酬”,旨在防止和减少海上
船舶优先权的受偿范围,包括船长、船员等的工资、人身伤亡赔偿、船舶相关费用缴付、海难救助款项给付以及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等。同时介绍了船舶登记的种类,包括开放登记、船舶所有权登记和船舶临时登记等,其中临时登记适用于特定情况如购买或新建船舶、出海试航
《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包括灾情上报与统计、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使用、救灾捐赠管理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概述了甘肃省近五年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包括旱灾、低温冷冻和雪灾、洪涝、风雹和火灾等,并对自然灾害的种类进行了简要介绍。
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定义和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虽然国家已经立法设立该基金,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市未成立相应基金、资金有限无法全面救助等问题。文章还介绍了救助基金的垫付程序,包括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的垫付流程。总的来说,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在实际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