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辖权异议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对本案无管辖权提出的主张和意见。管辖权问题是评价民诉程序正当性和判决有效性的标准之一。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如果异议成立,应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如果异议不成立,应裁定驳回。这一权利赋予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旨在充分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权益。
法院受理案件后,对管辖权异议提出的裁定是法院的义务。法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作出裁定,不论异议是否有理。如果当事人对裁定不服,可以上诉,由上级法院审查受理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以最终确定其有无。
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是形式审查,这是因为管辖权异议制度是一项程序性救济制度,救济效果发生时案件仍处于程序审查阶段,尚不涉及实体问题。因此,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只限于形式审查。审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法院对案件有无管辖权,而管辖权问题在我国纯粹是一个程序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审查应当仅以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能够在形式上确定管辖权为限。如果审查渗入了实体审查的因素,则属于诉讼程序的非法超越,违背了审判的基本原理。在司法实务中,只要权利人提出管辖权异议,法院就应当作出相应裁定,而不能视理由是否充分而定。
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滥用诉权,无端地提出管辖权异议,拖延诉讼进程的行为屡见不鲜。为规制这种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滥用诉讼权利的侵权赔偿责任制度,将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视为民法上的侵权行为,适用一般侵权责任原则来防止权利滥用。损害赔偿责任包括经济赔偿责任和非经济赔偿责任,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以及恢复名誉等。其次,设立程序性处罚制度,包括认定滥用诉讼权利行为无效、当事人费用承担制度以及罚款等。法国民事诉讼法第88条就有类似规定,败诉方是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人,对其还得科处民事罚款。
被告人对上级指定管辖的案件能否提出异议的问题。新疆某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起诉十四师水利建管处后,又提出管辖权异议,但被法院裁定驳回。文章详细阐述了管辖权异议和指定管辖的概念及相关规定,并分析了本案是否构成管辖权异议申请或指定管辖申请。最后,文章强调了
移送管辖后举证期限的规定、移送管辖的定义和实质、举证期限的定义和目的以及管辖权异议提出的条件。在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后,法院裁定生效后需重新指定举证期限。移送管辖是地方法院纠正管辖错误的措施。规定举证期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庭前争议点和规定证据。管辖权异
管辖权异议的再审申请可行性分析。在一审中未提出或逾期未提出的异议、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但表示接受受诉或在裁定生效后再提出异议,均无法申诉。若判决生效后同时对裁定和判决提出申诉,且经审查发现均有错误,可经再审和提审撤销原判决和裁定并移送有管辖权法院。上级法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法院驳回起诉请求的处理方式。当事人不服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裁定范围包括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等。裁定书应写明裁定结果和理由,并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并加盖法院印章。当事人需遵守上诉时限。裁定驳回起诉的情形包括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