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原告及被告背景
原告**公司是一家在马来西亚登记注册的航运公司,被告**公司是一家中国公司。
代理协议签订
2001年11月,原告与被告签订了一份代理协议,约定原告作为被告的中国境内代理人,负责接受托运人的订舱并代收运费。
拖欠运费纠纷
协议履行至今年,经核对帐目,原告认为被告共计拖欠运费78,643.80美元。为此,原告向上海海事法院提起诉讼。
裁判
仲裁条款约定
上海海事法院在审理中查明,双方签定的代理协议的第17条明确约定了因履行本协议而产生的纠纷提交马来西亚仲裁的仲裁条款。根据该条款,任何与本协议本身或相关条款有关的、以及终止或无效等的争议、分歧或纠纷应由马来西亚的独任仲裁员进行仲裁解决。仲裁员的裁决为最终裁决并对双方产生效力。
适用法律
协议的第18条明确规定本协议的效力及履行应适用马来西亚法律。
仲裁条款的效力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的,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原告应依据马来西亚的仲裁程序将涉案纠纷提交马来西亚独任仲裁员仲裁。上海海事法院遂裁定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评析
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根据《纽约公约》、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书面的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约定将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民商事纠纷提交仲裁。仲裁作为一种准司法性质的民间救济方式,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一旦当事人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法院不得再受理协议中所约定的纠纷,除非该仲裁协议或条款被认定无效。
本案中仲裁条款的效力认定
本案中,原告与被告订立的代理协议中明确约定了通过马来西亚独任仲裁员仲裁解决与协议本身或相关条款有关的纠纷。该仲裁条款具有明确的仲裁意愿和仲裁事项。然而,原告在起诉时未向法院告知该条款的存在,并且在法院受理期间也未表示接受法院的管辖。因此,法院对本案纠纷不具有管辖权,不能继续审理涉案纠纷。最终,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对仲裁条款的认识
本案反映出当事人在协议中约定仲裁条款时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该条款的法律效力和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仲裁条款具有排他性,一旦确定,双方不得擅自摒弃。在本案中,原告未按约定方式提交仲裁,而是直接向中国法院起诉。原告可能出于便利和执行利益的考虑,选择在国内法院起诉。然而,仲裁条款的效力应受到尊重。双方在协议中应充分认识到纠纷解决方式对实体权利的最终归属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