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海商法》的规定,赔偿责任限制是指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对财产或货物灭失、损坏以及人身伤亡所承担的最高赔偿额。为了促进水路运输业的发展,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对赔偿责任限制做出了相应规定。
根据1924年制定的《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简称为《海牙规则》),承运人对每件货物或每一旅客的赔偿责任限制为100英镑。然而,由于英镑贬值,这一限额已经不合理,并且与航运业的发展现状不相适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1968年在布鲁塞尔签署的《修改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协议书》(简称《维斯比规则》)于1977年6月23日起生效。根据该协议书,赔偿责任限制的最高金额改为10000法郎,或者按货物毛重每公斤30法郎计算,以较高者为准。法郎是指一个含有纯度为千分之九百的黄金65.5毫克的单位。
为了适应现代运输方式的发展需求,《维斯比规则》还特别设立了一条集装箱条款。根据该条款,如果提单中载明了集装箱、托盘或类似装运工具内的货物包数或单位数,那么这些包数或单位数将被视为可以限制赔偿责任的依据。如果提单未载明集装箱内所装货物的包数或单位数,则集装箱将被视为一件货物。
共同海损制度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共同海损牺牲和共同海损费用。
共同海损牺牲包括以下情况:抛弃货物、为扑灭船上火灾而造成的货物和船只损失、割弃残损物造成的损失、有意搁浅导致的损害、机器和锅炉的损害、作为燃料使用的货物、船用材料和物料,以及在卸货过程中造成的损害等。
共同海损费用包括以下项目:救助报酬、搁浅船舶减载费用及由此造成的损害、避难港费用、驶往和在避难港等地支付给船员的工资及其他支出、修理费用、代替费用、垫付手续费和保险费,以及共同海损损失的利息等。
海上拖航中的责任划分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承拖方与被拖方之间的责任划分原则,包括指挥原则和过失原则。同时,也讨论了承拖方、被拖方与第三方之间的损害赔偿责任以及承拖方的免责事由。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我国海商法关于承拖方免责的相关规定。
国际上关于承拖方在拖航过程中是否享有免责权利的不同规定。包括不同合同格式的不同规定以及我国海商法对承拖方免责权利的规定。根据《海商法》第162条,承拖方在特定情况下不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在驾驶管理过程中的过失和人命救助时的过失。这些规定属于规范性规定,
中国海商法中船舶经营人的概念问题。海商法理论对此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经营人指的是特定的从事某些行业的人,有学者则认为船舶经营人必须是实际控制船舶并承担船舶所有人责任的人。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因理论差异导致的分歧。确定船舶经营人的概念应考虑海事赔偿责任的立
中国《海商法》中的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所适用的船舶范围,包括大型远洋货运船舶、军用船舶、沿海客运船舶等不同类型的船舶,并详细阐述了各类船舶的赔偿限额计算方法。文章还介绍了不以船舶进行救助作业的救助人的赔偿限额及海上旅客运输的旅客人身伤亡赔偿责任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