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商法并没有规定船舶经营人的概念,海商法理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如有的论著认为“经营人是指承运人、多式联运人、经纪人等”,有的学者则认为船舶经营人一定是实际占有或控制船舶并获得收益的人,而且对外也是承担船舶所有人责任的人。
理论上的不同也导致司法实践上的对立。在这一系列案件的另一案件中,与**公司地位完全相同的大连三峰船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峰公司)在大连海事法院的诉讼中提出申请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而大连海事法院则驳回了其申请,理由是:“法律意义上的船舶经营人具有船舶占有、使用、收益以及有条件的处分权,而从被告于青岛公司之间的关系中看,被告没有占有、处分船舶的任何权利,也没有人员聘用与辞退关系,更没有经营船舶的权利,另一案件中因此被告也不具备船舶经营人的法律地位。”
笔者认为确定海船经营人的概念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海事赔偿责任的立法本意;二是借鉴其他海事法律的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相关要求。文章强调了学习海商法的重要性,要求各级人民法院组织广大审判人员学习并深刻理解海商法条文的立法精神。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宣传海商法、适用海商法、再审案件以及特殊情况下的适用法律等方面的
船舶碰撞和触碰案件中财产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请求人可以要求赔偿船舶碰撞或触碰造成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关费用和损失。赔偿方式包括恢复原状和折价赔偿。文章详细阐述了船舶全损赔偿、部分损害赔偿以及其他船舶损害赔偿等内容的计算方法和标准。除此之外,还涉及船上财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新规定。随着形势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海事法院受案范围进行了重大修订,增加了45项案件类型,涵盖传统航运贸易和新出现的民商事纠纷、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案件。各级法院需准确理解并贯彻实施新规定,最高人
关于贯彻执行《海商法》和《矿山安全法》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检察院组织检察人员学习这两部法律,并在民事行政检察和法纪检察工作中结合这两部法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同时要求强化检察工作,切实履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并总结经验上报高级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