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围标的成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围标的项目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评标办法与投标均价挂钩。评标办法的指导思想是相信大多数,防止恶意低价。恶意低价是指报出的价格过低,即使采取正当手段也无法达到的水平,这样的低价可能会导致使用伪劣产品,从而无法保证质量和工期。在市场不成熟、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然而,我认为这种评标办法实际上不利于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只是市场转型阶段的过渡性办法。
在当前招投标市场逐渐成熟、相关法制逐渐健全的情况下,继续采用这种评标办法显然存在“逆向淘汰”的风险。这不仅使新技术和新机械无法立即体现在报价和工程建设中,而且也不利于竞争机制的运用,无法鼓励低价、促进竞争,推动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只有通过最低价中标,才能真正体现招标节约项目投资成本的初衷,同时也能简化定标原则,降低招标活动的成本。
当然,采用最低价中标的评标方式,要求投标方的标书论证充分、设计成熟。同时,招标文件和合同的制定也需要更加完善。此外,各相关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企业资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承包合同管理、标后监督管理和工程担保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关于评标专家的补抽情况。包括专家与投标人的特定关系、无法参加评标、同一工程中的专家数量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补抽等要求。法律还规定了评标委员会的组建和成员要求、评标专家的资格要求以及评标过程的保密和公正等方面的内容。
行政处理个别评标专家倾向性意见的问题。在评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倾向性意见,行政监督部门应要求专家阐述依据和理由。如无法合理阐述,则视为无效。根据情况轻重,可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严重者可取消其评标资格。文章还介绍了评标委员会的职责和评标流程,包括成员组成
围标的成因,指出评标办法与投标均价挂钩是围标项目的共同特征。文章分析了当前评标办法存在的局限性,包括可能导致“逆向淘汰”的风险,不利于新技术和新机械的应用和发展。文章主张改进评标方式,采用最低价中标,并强调需要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
根据《招标投标法》评标标准和方法的确定问题。评标委员会需按招标文件中的评标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审和比较,遵循公正和公平原则。评标标准包括价格标准和非价格标准,后者应客观并尽可能定量化。评标方法包括最低评标价法、打分法和合理最低投标价法,可统称为综合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