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履行抗辩权是指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到期未履行义务或履行严重不符合约定条件时,相对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或确保合同履行条件,有权暂停履行合同。
先履行抗辩权实质上是对违约行为的抗辩,因此也可以称为违约救济权。在理论上,存在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但先履行抗辩权的创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先履行抗辩权容易与同时履行抗辩权混淆。在讨论同时履行抗辩权时,一些学者严格解释同时履行的含义。严格意义上的同时履行是指合同未约定或法律未规定哪一方应先履行合同义务时,双方应同时履行合同义务。在研究同时履行抗辩权时,大多数学者将一方先履行、一方后履行但履行期均已到期的情况也包括在内。对于同时履行的扩大解释所产生的抗辩权,我将其称为扩张意义上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在对扩张意义上的同时履行抗辩权进行研究时,受到相关立法的影响。例如,《德国民法典》第320条规定,当一方承担债务的人在对方未履行支付义务之前,可以拒绝履行自己的支付义务,但如果自己有先行支付义务,则不适用此限制。
根据《日本民法典》第533条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在相对方履行债务之前可以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但相对方的债务未到清偿期时不适用此限制。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同时履行抗辩权实际上可以产生于两种情况:
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产生履行抗辩权,前者是最本质意义上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后者虽然被学者纳入同时履行抗辩权的研究范围,但与同时履行抗辩的作用、适用规则和效果等有很大差别。由于研究同时履行抗辩权时受到德国和日本两国法律的规定限制,对同时履行进行扩大解释偏离了同时履行的本质含义,且概念模糊,难以把握核心要点。因此,我认为应该将第二种情况,即一方先行履行,一方后行履行的抗辩权研究归类为先履行抗辩权,并将其与同时履行抗辩权加以区分。
合同法中的三大抗辩权,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这些抗辩权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合同中的先后履行顺序、对方的履行情况和是否存在不安抗辩的情形等。这些抗辩权的设置可以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使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抗对方的请求权
中国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介绍了其定义、适用范围以及与留置权的区别。同时履行抗辩权适用于双务合同,旨在保护交易各方利益,减少损害。其与留置权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显著区别,包括权利性质、拒绝给付的标的、所保证的债权、目的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完善的法律规
先履行抗辩权的意义及其与其他抗辩权的区别。先履行抗辩权是当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未履行或履行严重不符合约定时,相对方有权暂停履行合同,以保护自己利益或确保合同履行条件。它与同时履行抗辩权有所区别,后者是在双方同时承担履行义务时,一方在对方未履行前可拒绝
默示毁约与不安抗辩权的区别。首先,不安抗辩权以双方履行债务时间有先后之别为前提,而默示毁约则没有此前提。其次,不安抗辩权的发生原因有四种情形,而默示毁约的理由更为广泛。第三,不安抗辩权的行使与债务人是否有过错无关,而默示毁约则以过错为构成要件。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