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制度的本义是确保政府资金的所有权属于政府,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无权自行采购。然而,当前的政府采购定义将采购人定位为各级政府,这与政府采购的初衷背离。如果按照这一定义,政府采购将变成单位采购,丧失了政府采购的意义和法律流程。
尽管《政府采购法》规定了采购人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但由于采购单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且《政府采购法》对采购人权利的强化和对政府采购主管机关的约束,使得采购单位可以以此作为抗拒政府采购的“法律依据”。
《招投标法》是一部程序法,而《政府采购法》是一部行为法。《招投标法》在颁布时并没有涉及政府采购的概念,所以规定了“业主有自行招标的权利”。然而,《政府采购法》的出台旨在解决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自行采购的问题,招标只是政府采购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采购人和业主的定义一致,导致许多部门和单位以“业主”自居,规避政府采购管理。
由于采购人是分散的行政事业单位,委托采购的权利在采购人手中,政府采购管理机关在委托采购这一环节上没有监管的切入点和链条,导致管理监督职能流于形式。同时,采购代理机构只接受采购人的委托,其主要负责对象是采购人,这使得采购代理机构对采购监管机关不受制约。这种情况助长了采购代理机构的行政色彩,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关无法有效地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的监督管理。
采购人的定义没有从财政管理公共支出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治理腐败和加强廉政建设的角度来界定,这使得政府采购制度的初衷和本义难以被社会理解和支持。同时,这一定义也导致政府采购工作在很多方面缺乏操作性,例如采购代理机构必须在政府管理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存在,同时“非营利的”集中采购机构与有营利目的的采购代理机构同时存在,以及在具体的采购活动中,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和采购监管机关形成的“三张皮”无法顺利地完成预算执行、采购方式批复、合同备案和资金拨付等程序。
政府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及其适用法律问题。政府采购合同的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有效政府采购合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在适用法律时,由于《政府采购法》和《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界定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导致法律适用上的不一致。建议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
政府采购中的行政复议制度。该制度允许供应商在采购行为侵犯其权益时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查。行政复议机关会审查采购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并遵循一系列程序规定以确保公正和透明,如听取陈述、参与过程、公开审议等。
政府采购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与其本义的背离问题。文章指出当前政府采购定义将采购人定位为各级政府,这违背了政府采购确保政府资金所有权的初衷。采购单位利用采购人定位和相关法律规定作为抗拒政府采购的法律依据,导致采购人的定义与招投标法不一致,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公开招标方式、邀请招标方式、竞争性谈判方式、单一来源方式和询价方式的定义、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公开招标适用于货物服务采购项目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情况;邀请招标适用于具有特殊性只能从有限范围供应商采购的情况;竞争性谈判适用于特定情形;单一来源方式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