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相关 > 政府采购 > 政府采购的定义与其本义的背离

政府采购的定义与其本义的背离

时间:2025-04-30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79496

政府采购制度的本义是确保政府资金的所有权属于政府,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无权自行采购。然而,当前的政府采购定义将采购人定位为各级政府,这与政府采购的初衷背离。如果按照这一定义,政府采购将变成单位采购,丧失了政府采购的意义和法律流程。

采购人定位成为抗拒政府采购的“法律依据”

尽管《政府采购法》规定了采购人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但由于采购单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且《政府采购法》对采购人权利的强化和对政府采购主管机关的约束,使得采购单位可以以此作为抗拒政府采购的“法律依据”。

采购人的定义与《招投标法》的不一致

《招投标法》是一部程序法,而《政府采购法》是一部行为法。《招投标法》在颁布时并没有涉及政府采购的概念,所以规定了“业主有自行招标的权利”。然而,《政府采购法》的出台旨在解决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自行采购的问题,招标只是政府采购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采购人和业主的定义一致,导致许多部门和单位以“业主”自居,规避政府采购管理。

采购人的定义导致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由于采购人是分散的行政事业单位,委托采购的权利在采购人手中,政府采购管理机关在委托采购这一环节上没有监管的切入点和链条,导致管理监督职能流于形式。同时,采购代理机构只接受采购人的委托,其主要负责对象是采购人,这使得采购代理机构对采购监管机关不受制约。这种情况助长了采购代理机构的行政色彩,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关无法有效地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的监督管理。

采购人的定义导致政府采购工作的不可操作性

采购人的定义没有从财政管理公共支出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治理腐败和加强廉政建设的角度来界定,这使得政府采购制度的初衷和本义难以被社会理解和支持。同时,这一定义也导致政府采购工作在很多方面缺乏操作性,例如采购代理机构必须在政府管理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存在,同时“非营利的”集中采购机构与有营利目的的采购代理机构同时存在,以及在具体的采购活动中,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和采购监管机关形成的“三张皮”无法顺利地完成预算执行、采购方式批复、合同备案和资金拨付等程序。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政府采购程序之履约验收

    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的重要性及其立法目的。履约验收旨在评估供应商的履约能力和信誉,并处理可能的质量问题,以保护采购人的合法权益。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履约验收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验收工作、大型或复杂项目的专业机构参与验收,以及验收方的权利与义务。

  • 产品供应合同

    产品供应合同的细节内容。合同中规定了产品清单及付款方式、交货时间及地点、保修条款、相关权利及义务和争议解决方式等。产品需注明品牌、型号、单价和数量等信息,交货时需保证产品质量并按照约定时间地点完成。合同还明确了付款方式和时间,质保金和延期罚金等相关内

  • 合作协议

    甲方与乙方为了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在特定地点设立远程教育中心的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共同制定远程教育发展规划、管理制度,甲方负责远程教育的总体管理和教学质量把控,乙方负责招生、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双方共同合作确保远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 采购人规避公开招标的法律限制

    我国政府采购法中对于采购人规避公开招标的法律限制。法律规定采购人在采购货物或服务时必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并详细说明了采购主体、采购资金、采购内容和限额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超过政府采购最低限额标准的采购内容都属于政府采购的范围,并强调了规避公开招标的法律

  • 建立供应商管理动态评估体系,规范招投标活动
  • 政府采购的定义与其本义的背离
  • 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性和内容
行政相关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