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偿行为场合,撤销权只需具备客观要件;而在有偿行为的情况下,则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条件。
1、须有债务人的行为
根据《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债权人可以撤销的债务人的行为包括放弃到期债权的行为、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以及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根据债权人的撤销权制度的立法目的,在债务人的行为减少了责任财产并害及到债权人的债权的情况下,也应成为撤销权行使的对象。
2、债务人的行为必须以财产为标的
债务人的行为必须以财产为标的,即财产上受直接影响的行为。
3、债务人的行为有害债权
有害债权是指债务人减少其清偿能力,不能使债权人依债权本旨得到满足的情况。债务人减少清偿能力包括减少积极财产和增加消极财产两种情况。现存财产的变形不一定导致减少清偿能力的结果,只要有相当的对价,就不属于有害债权的行为。有害债权不仅指债权受到现实的损害,还包括将来受到损害的情况,但在此情况下,债权人应负举证责任。
1、债务人的恶意
债务人的恶意可以理解为债务人在行为时具有侵害意图或知道其行为可能会导致或增加其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
2、受益人的恶意
受益人的恶意是指第三人在取得一定财产或取得一定财产利益时,已经知道债务人的行为对债权人的债权有害的事实。受益人是否具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不在考虑之列。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如果债权人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撤销事由,自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撤销权的成立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包括债务人的行为、以财产为标的、债务人的行为有害债权等条件;主观要件包括债务人的恶意和受益人的恶意。此外,还涉及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当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时,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否则权利
被放弃的债权、被转让的财产是撤销权撤销的标的,无论债务人放弃的是合同债权还是不当得利的请求权,无因管理的偿还请求权,赔偿请求权或是物权,只要债务人放弃了有给付内容的债权,转让有价值的财产,都能成为撤销的对象。债务人的放弃、无偿、低价转让是撤销权产生的
债务人实施了一定的处分其财产或者权利的行为。表现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产以及以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债权人的撤销权由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通过诉讼的方式行使。由于撤销权对于第三人利害关系重大,故应由法院审查债权人撤销权的各项成立要件,以避免债权人滥用
所谓可撤销的担保合同是指,担保合同欠缺一定生效要件,其有效与否,取决于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是否行使撤销权的担保合同。可撤销的担保合同属于相对无效的担保合同,之所以说“相对”,是因为在有撤销权的一方行使撤销权之前,担保合同对当事人仍有效力,而在该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