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为行为人乘人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无法及时抗拒,从而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抢夺行为必须在公开场合进行,但并不要求必须在不特定人或多数人面前实施抢夺行为,而是指行为人公开夺取财物,或者在被害人当场可以得知财物被抢的情况下实施抢夺行为。抢夺行为的动机是直接夺取财物,即直接对财物实施暴力而不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暴力。被害人可以当场发觉抢夺行为,但来不及抗拒,而不是被暴力制服不能抗拒,也不是受胁迫不敢抗拒。这是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关键区别。即使行为人夺取财物的行为导致被害人跌倒受伤或死亡,也不构成抢劫罪。如果行为人对伤害或死亡结果还构成其他犯罪,根据情况可以从一重处罚或与抢夺罪一并处罚。然而,如果行为人在抢夺时携带凶器,应当以抢劫罪论处。抢夺罪的对象必须是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如果抢夺的财物数额较小,则不构成犯罪。如果故意抢夺枪支、弹药或爆炸物,则不构成抢夺罪,而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抢夺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的故意,其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公私财产造成损害,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至于抢夺的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了个人享有而抢夺,为了帮助他人而抢夺,不论犯罪的动机如何。只要行为具备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就满足了抢夺罪的主观要件。
打架过程中项链被抢是否构成抢劫罪的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抢夺罪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客观方面,抢夺行为表现为公开夺取财物,对财物实施暴力而不直接对人的身体行使暴力。主观方面,抢夺罪表现为行为人的故意,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因此,打架过程中项链被抢是否
抢劫弹药罪的构成要件是,主体是一般主体,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是实施了对弹药的所有者、持有者或保管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将弹药抢走的行为。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的
检察院批捕后公安机关会继续侦查。一般在逮捕后都会再次进行侦查案件的实际情况,找出更有力的证据而进行判决。侦查是指刑事诉讼中的检察院、公安等机关为了查明犯罪事实、抓获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用有关强制性措施的活动。公安机关在取保候审期间不
4、犯罪的既遂,只是针对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是否齐备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