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某通过朋友介绍与田某达成了商品房转让协议。在协议中,田某承诺如果这套二室二厅的商品房转卖,至少可以赚1万元。考虑到钟某是朋友介绍的,田某同意只赚取6000元,总价为6万元。然而,后来钟某从开发商处了解到,田某购买这套商品房时只花了5万元,而不是5.4万元。因此,钟某以此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田某返还多收的房屋转让价款4000元,即8000元。
根据法律规定,田某应该返还钟某多收的4000元,但不需要双倍返还。原因是,即使田某的商品房当时价值6万元,但他已经明确表示只赚取6000元,这意味着他自愿放弃了与市场价格差额部分的利润。田某采取欺诈手段实际多收了钟某4000元,违反了诚信原则,属于不当得利,应该按原数返还给钟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的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二)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霸王条款与合同欺诈的区别。霸王条款是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不平等格式合同等,用以逃避法定义务和减免自身责任,但并不属于合同欺诈。合同欺诈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因此,虽然霸王条款存在不公平性,但它并不构成合同欺诈。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和责任。文章介绍了价格欺诈的概念、类型及危害性,重点阐述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价格欺诈行为的制约与惩罚措施。同时,本文还详细解析了价格欺诈行为的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提醒商家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价格欺诈行为的发生。本文旨在增强公众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
昌邑法院审结的一起伪造经济合同诈骗案。被告人李某、王某、魏某因合谋伪造证据骗取村委赔偿款,被法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此案经过一审和二审,最终裁定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