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某通过朋友介绍与田某达成了商品房转让协议。在协议中,田某承诺如果这套二室二厅的商品房转卖,至少可以赚1万元。考虑到钟某是朋友介绍的,田某同意只赚取6000元,总价为6万元。然而,后来钟某从开发商处了解到,田某购买这套商品房时只花了5万元,而不是5.4万元。因此,钟某以此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田某返还多收的房屋转让价款4000元,即8000元。
根据法律规定,田某应该返还钟某多收的4000元,但不需要双倍返还。原因是,即使田某的商品房当时价值6万元,但他已经明确表示只赚取6000元,这意味着他自愿放弃了与市场价格差额部分的利润。田某采取欺诈手段实际多收了钟某4000元,违反了诚信原则,属于不当得利,应该按原数返还给钟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的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二)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原告魏某购买被告魏某的古画,但未签书面合同。后原告妻子持画要求退画返钱未果并诉诸法院主张被告欺诈。法院认为原告未能证明被告承诺并保证古画为真迹,因此驳回其诉讼请求。文章还分析了古画行业的交易习惯和留置行为在合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在签约前,卖方应了解对方相关信息和资信状况,并确认代理人的代理权。提高业务员素质,采用书面形式和参照标准合同范本可防止欺诈。同时,采用款到交货或到出票人银行持票入账来防范虚开支票的欺诈行为。对方若迟延付款,可采取措施如通
钟某和田某之间的商品房转让纠纷。钟某认为田某在房屋转让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要求返还多收的房屋转让款。对此存在三种分歧意见。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正确,田某应该返还多收的4000元,但不应当双倍返还。田某故意多报购买价格属于提供虚假情况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