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方仅由个人签名
在国际商务实践中,外国企业通常没有在合同上盖企业印章的习惯,而是由个人代表企业签名。然而,如果国内企业没有审查签约代表的授权,一旦发生纠纷,外国企业可能会抗辩签约代表未获得授权,使国内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2、利用关联企业偷梁换柱
有些情况下,合同抬头显示的订约方是实力雄厚的公司,但实际盖章的却是其关联公司,两家公司只是名称略有差异。如果实际盖章或签约的公司没有履行能力,对方就可以逃避债务。
1、知识产权地域风险
由于知识产权存在地域性,同样的商标在不同国家注册可能会被他人抢注,导致正牌产品进入这些市场会被控侵权。
2、定牌加工侵犯知识产权
在定牌加工贸易中,国内出口方往往忽视审查委托方是否拥有合法的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导致出口产品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1、强制性标准不达标
在国际贸易中,欧美发达国家对食品、药品等制定了很高的质量、环保、卫生等强制性标准。即使在合同中没有载明,这些标准也将强制适用,国内出口方无法以合同没有约定为由进行抗辩。
1、仲裁协议约定不明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对仲裁协议相关内容不明,有些合同当事人导致仲裁协议被认定无效。例如,对仲裁机构约定不明、对仲裁事项约定不明、对仲裁裁决的效力终局性约定不明等。
2、境外仲裁成本昂贵
有些国际贸易合同约定争议由境外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如在新加坡、瑞士等。对国内企业而言,赴境外参加仲裁将产生高额费用。
国际贸易涉及合同签订及履行、国际支付和结算、国际保险、国际运输、国际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外汇等方面的法律风险。为了避免风险,企业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 提高风险意识,正确识别和选择合同主体。
- 增强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注重自我保护。
- 注重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国际申请和域外注册等途径,尽早在销售过程中取得相应知识产权。
- 在生产前进行出口商品知识产权调查,以避免侵权。
- 强对产品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 事先掌握进口国的强制性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生产。
- 制定明确具体的仲裁协议,包括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提交仲裁的事项、选定的仲裁机构等内容。
- 考虑附加仲裁地点、开庭地点、仲裁适用法律、仲裁员国籍、适用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等内容。
此外,企业还需遵守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严格管制,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并申请进出口许可证。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属于走私行为,将面临法律风险。
采购风险管理在企业供应链中的重要性。采购作为企业供应链的源头,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实现。面对不确定的国际市场,企业需加强国际采购的风险控制。风险价值分析能降低未来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采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采购计划风险、存量风险和价格风险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的风险点,包括合同主体风险、知识产权风险、货物品质风险和仲裁风险。合同主体风险涉及外方个人签名和关联企业偷梁换柱问题;知识产权风险包括知识产权地域风险和定牌加工侵犯知识产权问题;货物品质风险主要是强制性标准不达标的问题;
最惠国待遇的定义和条款。最惠国待遇是将一方给予的优惠不低于第三方所获得的待遇,这是一种在国际经贸关系中承诺给予的条约规定。最惠国待遇有不同的形式,包括无条件与有条件、无限制与有限制、互惠与非互惠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最惠国待遇在适用范围和条件上有所区别。
办理自动进口许可证所需材料。首次办理需准备自动进口许可证申请表并复印第二联填写,还需提供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生产能力说明、进口设备物料清单及企业合同章程等相关材料。而第二次办理则需提交自动进口许可证申请表复件第二联及其他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