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为了依法惩治寻衅滋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5月27日和2013年4月28日分别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现予公布,并自2013年7月22日起施行。
根据本解释,寻衅滋事是指行为人为了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目的,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
对于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除非矛盾是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否则应认定为寻衅滋事。
对于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但如果经过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行为人继续实施上述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
对于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如果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对于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如果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对于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如果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情节严重”:
对于在车站、码头、机场、医院、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的行为,应根据公共场所的性质、公共活动的重要程度、公共场所的人数、起哄闹事的时间、公共场所受影响的范围与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
对于纠集他人三次以上实施寻衅滋事犯罪,且未经处理的情况,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对于实施寻衅滋事行为,同时符合寻衅滋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敲诈勒索罪、抢夺罪、抢劫罪等罪的构成要件的,应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对于行为人认罪、悔罪,并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或者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可以从轻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