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通则》第73条的规定,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征。任何组织或个人都被禁止侵占、哄抢、私分、截留或破坏国家财产。相较于其他所有权形式,国家所有权具有其独特的法律特征,即所有权主体的唯一性。
国有遗产是全民所有的财产,只有代表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才是国有遗产所有权的唯一主体,才能对其所有的遗产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地方各级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处分的权利。
然而,一些地方在未经国家授权或未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情况下,以遗产所有者的身份擅自处置世界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即便在决策过程中组织过专家评审,这仍然是侵犯国有遗产国家所有权的非法行为。
若地方各级政府都能处分国家遗产,就容易导致地方为了地方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对遗产进行轻率处理,从而造成国家遗产的破坏,损害的将是国家和民族的全局和长远利益。
为了解决我国遗产被破坏的问题,特别需要重申和强化国家遗产的国家所有权及处分权,并建立相应的国家遗产处置决策机制,以有效行使国家遗产的处分权。
在当前我国遗产管理实践中,遗产处置决策行政化,缺乏科学、完备的遗产论证和决策机制,评审专家人情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地方政府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处置国家遗产,虽然有时会邀请专家进行论证,但主导决策意见仍然是地方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然而,事实已经证明,地方政府的利己动机和简单、草率决策在实践中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遗产被毁事件。
处分权不同于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使法律行为发生效力的能力,而处分权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处分权只是处分人与被处分权利之间的关系,即被处分权利属于处分人自由支配之列。因此,处分权与行为能力应予以区分。
崔*远将处分权解释为处分能力,并认为它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之一。然而,这种将“权”字替换为“能力”的见解混淆了不同法律制度的性质差别,因为“权”与“能力”并不等同。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
未同居的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是否具有继承权的问题。根据《民法典》规定,即使未同居,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仍享有合法的继承权。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权的概念、权利主体、遗产的定义以及不得继承的遗产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