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将一张面额为20000元的定期存折在婚前交给王某,并表示将该存款赠与王某,王某也欣然接收,但陈某未告知密码。婚后几个月,由于夫妻感情不和,陈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法院裁定将王某持有的存折上的2万元存款归还给自己。而王某认为,该存折是陈某婚前赠与所得,存款应归其所有。
根据现行司法实践,一般将赠与合同视为实践合同,必须将标的物实际交付,赠与合同才能成立并生效。在本案中,原告陈某未告知被告王某存折密码,导致被告王某无法实际取得该20000元存款,因此赠与合同并未生效,王某无权取得该20000元存款的所有权。
关于赠予合同是诺成合同还是实践合同目前存在很大争议。原告陈某已经对被告王某实施了赠与财产的行为,被告也进行了接收,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因此该赠与行为依法成立并生效,该赠与存款应归被告所有。
对以上两种观点,本文作者均不完全赞同。理由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85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根据第186条第一款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根据第188条的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中,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根据以上规定,赠与合同的成立仅需赠与人与受赠人就无偿转移财产意思表示一致,“一诺即成”。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赠与合同是诺成性合同,双方的赠与行为依法成立并生效。
对于双方争议的赠与存款归属问题,关键在于原告是否能行使撤销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2条规定,按照合同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的财产,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陈某将所赠与的存折交给王某,但未告知其密码,导致王某虽然持有存折,但实际上无法取得该20000元存款。
因此,陈某赠与的存款应视为未交付的财产,其所有权仍归陈某所有,并没有发生转移。根据合同法第186条的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回赠与,因此原告陈某完全可以行使撤销权,以取回其赠与的财产。
王女士与李先生二婚后共同贷款购买房屋,李先生因脑血栓住院无法言语时,王女士发现丈夫将房屋抵押并涉及多个贷款材料的情况。王女士对此提出质疑,推测可能是为家里亲戚筹集资金。然而,涉及到的李先生的女儿和前妻表示并不知情,对王女士的猜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中国对于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条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实施暴力行为且危害公共安全或公民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如果经过法定程序鉴定后不负刑事责任且存在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可以实施强制医疗。强制医疗的决定由人民法院做出,并规定了相关的审理程序和告知程序以及“
一起赠与合同纠纷案件。方某以结婚为前提赠与汪某5000元用于其子就学费用,后双方未能结婚,方某要求返还该款项引发争议。法院判决汪某返还方某5000元。案件涉及不同意见和法律评析,最终依据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认定方某的赠与行为属于附条件的赠与,在条
赠与财产权利转移前后的撤销权问题。在权利转移前,赠与人有权基于特定原因撤销赠与;权利转移后,受赠人如严重侵害赠与人或其近亲属、不履行扶养义务或未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亦可撤销赠与。同时,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有权在受赠人违法行为导致赠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