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行使条件是根据保护受赠人利益的需要而设定的。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86条的规定,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需要满足一定的时间条件和范围条件。
根据《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的规定,赠与人只能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行使任意撤销权。具体来说,对于动产,需要在交付之前撤销;对于不动产和需要登记的动产,需要在登记之前撤销。如果赠与标的物已经交付或登记,就不能撤销;如果已经交付或登记部分,则只能撤销未交付或登记部分。对于需要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的赠与物,如果赠与人已经交付但未登记或已经登记但未实际交付赠与物,关于是否可以任意撤销在司法实务中存在争议,我国合同法对此也没有明确规定。
对于需要办理登记的标的物,一般以登记为所有权变更生效的要件,而不以交付为生效的要件。因此,对于这类所有权变更需要登记的赠与物,如果已经登记,无论是否实际交付,都不能撤销;如果已经交付但未登记,则可以撤销。(何*辉:《论赠与合同的撤销与拒绝履行》,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根据《合同法》第186条第2款的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能行使任意撤销权。对于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仅承担赠与的法律义务,还承担赈灾扶贫救困的道德义务。为了维护这类赠与法律关系的稳定,完成道德义务,该条款明确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于在交付赠与财产之前行使撤销赠与的规定。
对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合同法》规定不得撤销。一方面,这是考虑到赠与人与受赠人通过公证人员解释和说明订立赠与合同,应当已经考虑周详,如果再赋予赠与人任意撤销权,既失去了合同的严肃性,也使受赠人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从公证的效力来看,经过国家公证机关公证的具有债权内容的合同直接具有申请法院执行的效力。因此,这类合同不得撤销。这对于维护公证机关的公证力,保证合同的严肃性,以及保证财产权利关系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
任意撤销权和法定撤销权的行使都需要赠与合同有效,两者有共性也有区别。在审判实践中,无论赠与人提出行使哪种撤销权,人民法院都应搞清楚赠与人应当行使何种撤销权。
行使任意撤销权的依据是《合同法》第186条,而行使法定撤销权的依据是《合同法》第192条第1款。如果赠与人就赠与房产行使任意撤销权,还需要适用《物权法》第9条的规定。
行使任意撤销权的条件包括:
只有满足上述条件,赠与人才能行使任意撤销权。法定撤销权是基于法定事由,由赠与人行使的撤销赠与的权利。行使该权利的要件是,无论赠与合同是否已经履行,受赠人只要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即可行使撤销权:
只要满足上述三项事由,不论赠与合同是否经过公证,赠与的财产是否已经交付,也不论是否属于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享有撤销权的人均可以撤销赠与。从这两种撤销权的条件可以看出,依法成立的法定撤销权可以包含任意撤销权,而任意撤销权则不包含法定撤销权。
行使任意撤销权的后果是,生效的赠与合同失去效力(但已经履行部分有效),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解除,赠与物的所有权不变,受赠人的履行请求权也消失。行使法定撤销权的后果是,不仅尚未履行的赠与合同不再履行,已经履行的赠与合同也失效。在赠与物的物权转移的情况下,赠与人可以以受赠人不当得利为由要求返还赠与的财产。
如果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表明赠与合同的感情基础已经不存在,赠与合同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法律赋予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权利。对于严重侵害的界定,我国合同法并未明确规定,这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困难。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规定,受赠人的行为必须达到应受刑法处罚的程度,一般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则不能行使赠与人的撤销权。(何*辉:《论赠与合同的撤销与拒绝履行》,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但考虑到赠与合同的单务性、无偿性等特点,我认为,受赠人实施的任何足以危害赠与合同感情基础的行为均属于严重侵害行为,包括犯罪行为以及对赠与人及其近亲属实施的严重有损道德名誉等行为。至于受赠人的近亲属范围,应与《民法通则》和有关的司法解释确定的近亲属范围相同,包括赠与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
对于受赠人对赠与人负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情况,赠与人可以依法行使撤销权。扶养在此处应包括扶养、抚养和赡养三种类型。但扶养是指法定的扶养还是既包括法定的扶养也包括约定的扶养?有学者认为,受赠人对赠与人的抚养义务既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是约定的。这是由赠与人撤销权的立法目的决定的。如果仅仅将扶养限定为法定的,势必会限制和剥夺赠与人通过行使撤销权来保护其权利。(赵*劳:《论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载《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而我认为,此处的扶养应仅指法定的扶养。因为我国合同法已经在第192条第1款第3项中专门规定了受赠人不履行约定义务,负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是指:一是存在受赠人不履行对赠与人抚养义务的事实,二是此事实是在受赠人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而不履行所致。如果受赠人在没有扶养能力的情况下而不履行,则属于客观上不能履行,表明受赠人主观上并无不履行的故意,赠与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行使法定撤销权。
赠与合同是一种单方面的合同,受赠人在接受赠与时应承担一定的义务,接受一定的约束。如果受赠人不按约定履行该义务,就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和赠与人的意愿。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也损害了赠与人的利益。因此,法律特别赋予赠与人法定撤销权。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不履行约定的义务包括完全不履行、迟延履行和不适当履行等情况。在完全不履行和根本违约的情况下,赠与人行使法定撤销权没有争议。但在不完全履行或部分履行的情况下,能否行使撤销权存在争议。我国合同法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我认为,如果将受赠人的部分不履行或轻微违约行为也包括在不履行的范围内,那么赠与人动辄行使撤销权,实际上等于剥夺了赠与合同对赠与人的约束力,也容易损害受赠人因部分履行而获得的利益。但如果在部分履行的情况下,不允许赠与人行使撤销权,则对赠与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债权人撤销权的定义、目的、效力及其行使条件。债权人撤销权是为了防止债务人的行为导致债权无法实现,是债权保全的一种方式。撤销权的行使涉及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其行使条件包括债务人的行为、受让人的知情、债权人的损害以及债权保全的必要。只要债务人的
王女士与李先生二婚后共同贷款购买房屋,李先生因脑血栓住院无法言语时,王女士发现丈夫将房屋抵押并涉及多个贷款材料的情况。王女士对此提出质疑,推测可能是为家里亲戚筹集资金。然而,涉及到的李先生的女儿和前妻表示并不知情,对王女士的猜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一起赠与合同纠纷案件。方某以结婚为前提赠与汪某5000元用于其子就学费用,后双方未能结婚,方某要求返还该款项引发争议。法院判决汪某返还方某5000元。案件涉及不同意见和法律评析,最终依据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认定方某的赠与行为属于附条件的赠与,在条
赠与财产权利转移前后的撤销权问题。在权利转移前,赠与人有权基于特定原因撤销赠与;权利转移后,受赠人如严重侵害赠与人或其近亲属、不履行扶养义务或未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亦可撤销赠与。同时,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有权在受赠人违法行为导致赠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