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3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根据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为确保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正确审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09年9月14日第1473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保险法施行后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应适用保险法的规定。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除本解释另有规定外,应参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参照适用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对于认定保险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应适用合同订立时的法律。
对于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如果当时的法律认定其无效,而适用保险法认定其有效的,应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但保险标的转让、保险事故、理赔、代位求偿等行为或事件发生于保险法施行后的,应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保险合同成立于保险法施行前,但保险法施行后,保险人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申报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为由主张解除合同的,应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保险法施行前成立的保险合同,以下情形的时效自2009年10月1日起计算:
保险法施行前已经终审的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的案件,不适用保险法的规定。
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的限制问题。保险公司自留保险费与其承担保险责任范围密切相关,关系到其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根据《保险法》第99条的规定,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以确保其资本与承保额度相匹配并加
新《保险法》的两大特色。首先,新法引入了保证保险的概念,明确了保险公司在信用担保方面的业务范围,包括雇员忠诚保证保险和还贷保证保险等。其次,新法扩展了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允许其经营与保险有关的其他业务,如补充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新型业务,适应
人身保险合同立法中的几个问题。首先,关于未成年人的保险问题,需要统一法律界定其民事行为能力,并明确规定保险金额。其次,关于履行如实告知义务问题,应明确规定投保人在复效申请中的如实告知义务,以维护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实际操作中,对投保人是否真正履行该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若干问题解释。内容包括保险标的分别投保的保险赔偿、保险合同无效导致退还保险费、代签字或代盖章的效力问题、保险事故发生前的承保条件问题、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投保人的告知范围和内容、保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况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