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如果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那么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
如果要约中明确规定了承诺期限,那么承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如果超过承诺期限,要约将失效,只有在期限内作出的承诺才被认为有效。
对于口头要约,包括双方面谈提出的要约和电话交谈中提出的要约,必须即时承诺才能生效。如果当时不立即表示接受,那么在谈话结束后,该口头要约将不再存在。
如果要约中规定了特定的承诺方式,那么承诺人在作出承诺时必须符合要约人规定的方式。即使这种方式对一般人来说是特别的,只要不违反法律禁止并且不是客观上不可能的,受要约人必须遵守。例如,如果要约人规定承诺必须通过电报回答,那么受要约人即使以书面形式回答也不具备承诺的效力。但是,如果要约人只是希望受要约人通过电报回复,那么受要约人并不一定非要使用电报回答。
要约在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在这里,我们不应过于局限地理解“到达”的含义。事实上,要约的到达指的是要约的意思表示客观上传递到受要约人处即可,无论受要约人是否实际了解要约的具体内容。举个例子,如果要约通过电传方式传递,受要约人收到后因临时有事未来得及查看其内容,这种情况下要约仍然生效。
承诺的要件及其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生效时间和处理规则。承诺必须绝对和无条件地对应要约内容,由合法的受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提出。关于承诺的生效时间,存在投递主义和到达主义等不同计算方式,《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采用了“到达生效”的原则。逾期承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承诺期限的法律后果。合同中约定了承诺期限,若受要约人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承诺,要约将失效,合同不成立。承诺应以通知方式作出,并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起点计算上,如果是信件方式,从邮戳日期开始计算;如果是电报或电话等方式,从要约到
关于承诺迟到在法律上的后果。在《合同法》规定下,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的承诺,如果因非自身原因导致迟到,仍可视为有效承诺;若是自身原因导致,原则上不被认可,但要约人可以选择接受。此外,对于不在规定范围内的迟到承诺,建议适用相关规则。承诺是合同成立的
承诺合同的自愿原则及其相关概念。自愿原则是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合同交易中必须遵守自愿协商的原则。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期限和生效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承诺的撤回、迟延与迟到以及承诺的内容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