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干预是指国家利用公证手段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重大民事流转的合同进行影响、控制和干预的行为。为加强公证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立法在实体法中规定某些合同必须公证,将公证作为该格式合同生效的法定条件。在程序法中,公证机构应被赋予对合同的审查权、修改建议权、生效证明权、拒办权以及合同价款监督权。在公证过程中,公证人员应告知当事人,特别是非提供方,要详细阅读合同条款,充分了解合同条款的含义,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为完善信息监管制度,国家行政监管机关应对受理的格式条款备案申请实行网上审批,并建立格式条款监管信息数据库。对于使用的格式条款违反其他法律法规、未在规定期限内备案,以及存在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不良行为的企业,应将其列入信用评价指标,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的共享。
为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基本职责,需要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只有确立一个在行业中有相当地位的行业协会,才能强化协会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各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亟待加强,这需要监管当局和法制提供相应的条件。
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应了解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仔细审查约定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关注经营者是否按照公平合理、利益和风险共担、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制定条款,以及是否存在故意规避或转嫁法律责任的情况。对于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格式合同,应注意向相关专业人士请教。此外,对于口头承诺的内容,应要求将其写入合同。
在我国,消费者面临不公平的交易条件时,由于时间、精力、诉讼费用以及可能的回报等因素的考虑,往往选择忍受。即使某个具体案件的纠纷得到解决,如果经营者继续重复使用不公平的条件或条款,其他消费者仍然可能陷入不公平交易条款的陷阱。为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借鉴国外的公益诉讼制度。通过法律规定直接赋予消费者保护团体诉讼主体地位,消费者保护团体能够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消费者损害赔偿诉讼和请求停止或禁止违法行为的诉讼。由于消费者保护团体通常具备较多的鉴别商品或服务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在诉讼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合同法格式条款的相关规定。在订立合同时,采用格式条款的一方应遵循公平原则,对免责或限制责任的条款需提请对方注意并说明。若格式条款违反民法和合同法强行性规定、违反民法基本原则,如公序良俗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则该条款无效。在解释格式条款
我国法律对于格式条款的解释原则,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格式条款会被视为无效。当存在多种解释时,解释应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无效情形包括: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或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违反《合同法》相关规定的格式条款,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强
免责条款的定义和分类,特别是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由一方预先制定并加入合同的,没有经过双方协商。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格式合同的名称和定义,格式合同具有重复使用性、预先拟定性和订立时的不可协商性等特点,其中不可协商性是最显著的特征。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保障措施,包括新《消法》在网络购物中的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利方面的规定,预收款方式消费的新规定,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专门规定的细化,对格式条款等的规定,以及日常生活服务中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处罚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