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干预是指国家利用公证手段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重大民事流转的合同进行影响、控制和干预的行为。为加强公证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立法在实体法中规定某些合同必须公证,将公证作为该格式合同生效的法定条件。在程序法中,公证机构应被赋予对合同的审查权、修改建议权、生效证明权、拒办权以及合同价款监督权。在公证过程中,公证人员应告知当事人,特别是非提供方,要详细阅读合同条款,充分了解合同条款的含义,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为完善信息监管制度,国家行政监管机关应对受理的格式条款备案申请实行网上审批,并建立格式条款监管信息数据库。对于使用的格式条款违反其他法律法规、未在规定期限内备案,以及存在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不良行为的企业,应将其列入信用评价指标,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的共享。
为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基本职责,需要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只有确立一个在行业中有相当地位的行业协会,才能强化协会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各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亟待加强,这需要监管当局和法制提供相应的条件。
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应了解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仔细审查约定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关注经营者是否按照公平合理、利益和风险共担、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制定条款,以及是否存在故意规避或转嫁法律责任的情况。对于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格式合同,应注意向相关专业人士请教。此外,对于口头承诺的内容,应要求将其写入合同。
在我国,消费者面临不公平的交易条件时,由于时间、精力、诉讼费用以及可能的回报等因素的考虑,往往选择忍受。即使某个具体案件的纠纷得到解决,如果经营者继续重复使用不公平的条件或条款,其他消费者仍然可能陷入不公平交易条款的陷阱。为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借鉴国外的公益诉讼制度。通过法律规定直接赋予消费者保护团体诉讼主体地位,消费者保护团体能够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消费者损害赔偿诉讼和请求停止或禁止违法行为的诉讼。由于消费者保护团体通常具备较多的鉴别商品或服务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在诉讼方面具有较多的优势,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合同法格式条款的相关规定。在订立合同时,采用格式条款的一方应遵循公平原则,对免责或限制责任的条款需提请对方注意并说明。若格式条款违反民法和合同法强行性规定、违反民法基本原则,如公序良俗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则该条款无效。在解释格式条款
示范文本与格式条款之间的区别。格式条款是不能协商的预先制订的条款,可以反复使用以简化谈判和降低交易费用。而示范文本则是参考性的,可以被双方协商修改,不一定为反复使用而制定。关键区别在于条款是否可协商及是否定型化。
招标代理合同的不完善之处。合同示范文本格式条款存在缺陷,监管机构审查不严格,配套文件也存在不完善情况。具体表现为服务收费标准偏低,编制招标文件服务费用不合理,非全过程招标代理缺乏确定的收费标准,服务收费上下浮动幅度过大。这些问题影响了招标代理合同的执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具体包括欺诈或胁迫手段订立条款、恶意串通损害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加重对方责任排除权利、造成人身损害免责条款无效以及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无效格式条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