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条款在实践中的表现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些企业会自行拟定格式条款,并将其记载于合同书中。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会制定格式条款,并直接被相关企业采用并记载于合同书中。
格式条款可以通过公告、告示等形式明示,例如将格式条款以使用须知、通知、说明、告示等形式张贴于营业场所。
格式条款可以印刷于一定的票据、文件(如车船票、飞机票、电报稿、保险单)之上。
从格式条款的产生原因来看,其具有以下特征:
格式条款的使用者会预先将自己的意思表示于文字,与之缔结合同的相对方并不参加合同条款的制定,也没有进行协调的余地,而只能对之表示全部接受或者全部不接受。
格式条款的内容为一个整体,除了缔约时间、对方当事人和标的数量等可以变更外,合同双方主要的权利义务都已经定型化。格式条款一经制定出来,就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对所有不特定人同等对待。
格式条款适用对象广泛,当事人一方将其预先拟定的格式条款适用于与其交易的所有同类交易对象。同时,格式条款会在一定时期内多次使用,而不是为某一次或几次特定的交易而专门拟定的条款。
格式条款能够广泛使用,给现代经济生活带来了便利。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格式条款的使用减少了每个缔约人协商的过程,节约了协商合同条款的时间,加快了交易过程,节约了个别交易的成本,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效率。
使用格式条款可以使合同当事人预先确定风险,并以合同条款预防风险的发生,限制风险的范围,在当事人之间分配风险甚至将风险转移给他方当事人。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格式条款的消极作用也相当明显:
由于格式条款的单方预先制定,相对人并不参加合同条款的制定过程,更无法决定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契约自由的原则。
格式条款的使用者预先将自己的意思表示于文字,与之缔结合同的相对方并不参加合同条款的制定,也没有进行协调的余地,而只能对之表示全部接受或者全部不接受。这给契约正义造成了冲击,如免责条款、限制责任的条款。
我国《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对格式条款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
格式条款的提供者应根据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进行说明。说明的内容应包括条款的含义,对方当事人将承担的风险及法律责任等。
某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决议,内容包括免去某职务并选举新任、辞职与聘任以及相关职务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决议应符合公司章程规定,不得超出经营范围、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决议需经全体董事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
免责条款的法律要求和有效性,强调其合法性为前提,并受到公平、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原则的约束。免责条款需清晰明确表述,在格式合同中应主动提醒当事人注意并说明。此外,还需遵守专业法律的规定并保留证据。
如何对格式条款进行限制。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有义务提醒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责任的条款,并按照对方要求进行说明。无效格式条款排除对方主要权利或免除主要义务的条款是无效的。在理解格式条款有争议时,应采取不利于提供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具有预先拟定、重复使用、不需
确认免责条款效力时需考虑的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协商一致的结果。其次,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保障公民及亲友的生命健康等权益。再者,必须合理分配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益与风险,维护企业经营和各方利益平衡。此外,格式合同的免责条款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