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是签订合同后新政策出台,购房者可以以新政策出台为由,要求解除合同。因为这种情况属于不可抗力,解除合同是可以免责的。
2、如果政策已经出台,后签订的买卖合同,由于无法履行合同,买家就是违约,必须承担违约责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就房屋买卖合同而言,在当事人签字盖章之后自然就成立生效了。不过,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这类纠纷中,如果买家没有购房资格而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是不是就会导致合同无效了呢?
答案是《房屋买卖合同》有效。因为这条合同法的规定讲的是,合同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会无效,但是国务院的“限购令”和各地的地方政令,都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文件,并非国家的法律也就是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法定程序制定),所以不会导致合同无效。
对限购令法律属性的认识,有“政策说”和“行政命令说”。从制定机关、发文文号、发文对象上来看,无论是中央限购令还是地方限购令都不具备法律法规的属性,均属于内部行政管理性法律文件,限购令的制发与执行均属于抽象性行政行为,只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产生法律约束力,即对商品房买卖有关合同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其不能作为解决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等民事法律纠纷的依据。
限购令既然不具备法律法规的属性,因此违反限购令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就不可能无效。
“合同的效力”与“合同的履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以所签订合同是否能够履行来判定合同的法律效力。对房屋买卖合同而言,只要签约主体合法,买卖标的有效,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双方签订的房地产买卖合同就依法产生法律效力。
《合同法》实施以后,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也就是说,判定合同无效,必须依据法律或者行政法规。而此次房产调控颁布的文件,充其量只是行政规范性文件,同时,限购令仅仅是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一个行政调控措施,属于行政管理手段,其产生的法律效果也仅仅涉及房产交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涉及对合同效力的判定。
违规集资建房的购房合同的效力问题。文章指出,房产和土地分别卖给不同买方、产权主体问题以及价格欺诈和显失公平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购房合同无效。购房合同具有确认买卖关系、作为按揭贷款材料、缴纳税款依据以及办理房产登记和交易手续的作用。
购房定金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首先确认合同效力,如果合同无效则定金应全部返还。其次确认协议是否存在欺诈等情况,存在欺诈则协议可撤销并返还定金。在协议合法有效的情况下,需确定违约方身份。此外,签订定金协议需谨慎,避免纠纷,任何承诺最好以书面形式落实。对于
购房定金合同的特殊处理方法。在产权人未全部到场签字的情况下,定金合同不应仅担保主合同的履行,还应担保到场产权人的承诺真实性。到场产权人承诺已得到其他产权人的授权,若因其他产权人未授权或不同意出售等原因导致主合同无效,到场产权人需单独承担定金责任。律师
开发商不能按时交房、一房多卖及帮助开发商背房的风险问题。对于开发商不能按时交房,可以先发函督促其履行合约,若无效果可寻求第三方机构调停和裁决,并有权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对于一房多卖的情况,可以请求撤销或解除合同条款、退还购房款及赔偿损失。帮助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