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金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时所收取的土地权益。当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方式进行转让、抵押等市场行为时,必须进行出让手续并交纳出让金,才能办理土地登记。
企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需要支付法律规定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在会计上,一般将其列入“其他应收款(按项目列示-土地费用)”,并在摘要中明确说明细节。待土地证发放后,将土地出让金与其他相关费用一同转入“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科目,按照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进行计价和摊销。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121号)第三条的规定,对于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都应包含地价。这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以及开发土地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等。对于宗地容积率低于0.5的房产,应根据房产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土地面积,并根据此确定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
我国土地使用期限的相关规定。国有土地上的宅基地和集体土地上的宅基地使用期限有所不同。国有土地使用权通过出让获得,但并非永久使用,使用期满国家将收回土地。房产权与土地使用权有区别,住宅用地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可自动续期。非住宅用地土地使用权则按法律规定处理
依据《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来评定工业用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合理性问题。文中指出出让工业用地时需遵循该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的最低控制标准,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并严格执行不得低于最低价标准。同时,针对不同情况的项目用地、出让年期和租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法律依据,包括转让条件、征地的费用支付、土地补偿费分配以及农户转让承包行为的有效性等。承包方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而征收集体土地需支付多项费用以保障农民权益。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地补偿费分配方式也有所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义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承包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获得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利,包括使用、收益等权利,并可依法互换、转让、流转土地经营权。承包合同的生效及转让程序需要经过提出申请、审核、登记、评估、信息发布、自愿协商、签订合同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