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期间是保证合同当事人的自由意志的体现,符合合同自由订立主义原则。在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具体的保证期间。然而,由于保证合同当事人可能缺乏法律知识或疏忽,未明确约定保证期间,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在实践中存在。为了避免违背保证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初衷,法律推定成为必要的补充。
尽管对于保证期间的约定存在一定限制,《担保法解释》第32条规定,保证期间不得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否则视为没有约定,适用法律推定。然而,总体而言,保证期间主要源于保证合同当事人的自由约定。
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前提是债务人未完全清偿债权。保证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保证债务相对于主债务是从债。如果债务人已经完全履行主债务,主债务即主债因清偿而消灭,从债也自然消灭。保证人可以以债务人已清偿的抗辩权对抗债权人主张权利。
根据我国《担保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债务人的抗辩权。即使债务人放弃对债务的抗辩权,保证人仍然有权利进行抗辩。这一规定也符合《合同法》的一般规定。因此,只有在债务人未完全清偿债权的情况下,债权人才有权向保证人主张权利。
一般情况下,债权人向债务人或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期间起算点是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保证人没有提供担保的必要。然而,有两种例外情况需要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的某一期间。只要不属于《担保法解释》第32条保证期间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形且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这种约定应被认定为有效。
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当主合同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时,保证合同的保证期间的起算点如何确定。根据《担保法解释》第33条的规定,当出现这种问题时,保证期间应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保证期间是保证人能够容许债权人主张权利的最长期限。设立保证期间的宗旨是保护保证人的利益。如果没有保证期间对债权人主张权利加以限制,债权人可能会延迟行使权利,导致保证人对债务人的信用利益丧失。保证人不仅会长期受到保证债务的困扰,而且可能无法获得代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后的追偿权。
因此,保证期间的意义非常重大。当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不向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在一般保证中),或者不向保证人主张权利(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保证人会因为保证期间的通过而免除保证责任。《担保法》第25条第2款和第26条第2款分别对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的免责做出了规定。
合同公章和法人章的重叠问题,涉及合同生效条件和当事人的行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在依法成立时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的效力附条件。当事人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合同效力,需遵守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劳动合同终止条件的约定问题。一些用人单位随意约定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导致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权益无法真正得到保护。为此,《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终止进行调整,取消约定终止条件的规定,新增了法定终止情形,并规定了附条件的合同的效力。当事人不应以自己的行为阻止
免责条款的有效性与无效性的确定方式,包括基于现行法律规定、风险分配理论、过错程度和违约的轻重来确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免责条款的特点,如它是合同的组成部分、事先约定的、旨在免除或限制当事人未来的责任等。免责条款与附条件的合同有所不同,它只是合同的一项
附条件合同的解除问题。包括已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的解除、已生效的合同的解除、合同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等情形。当事人可以协商一致解除合同或在合同中约定解除条件。合同解除权的行使需遵守法律规定,包括通知对方和办理相关手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