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目的不同。民事欺诈的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段,旨在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为,通过双方履行该法律行为来谋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实质是牟利,但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可以引起他人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但并没有真正承担约定民事义务的诚意,而是只想使对方履行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单方义务”,以直接非法占有对方财物。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合同诈骗罪的故意内容是以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而民事欺诈则是通过双方履约来间接获取非法财产利益。
在行为方式上,合同诈骗罪表现为作为行为,而民事欺诈行为既表现为作为行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不作为行为。
从欺诈的程度看,合同诈骗罪中的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需要由刑法来调整。而民事欺诈行为虽然在客观上也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一定的限度内,应由民事法律来调整。
从欺诈内容看,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实际行动,而民事欺诈行为中仍有民事内容的存在。
从欺骗手段看,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意图利用经济合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冒充合法身份,如利用虚假的姓名、身份、空白合同书,虚假的介绍信和授权委托书等,以获取对方的信任从而实施欺诈。而民事欺诈行为人一般无需假冒合法身份。
合同诈骗中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诚意,客观上不作履行合同的积极努力,或者只履行了部分合同而骗取了大部分财物。而民事欺诈行为中,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诚意,虽然有可能无法完全履行,但会作出各种努力。
合同诈骗中,行为人在获取对方财物后,可能会携款潜逃、转移藏匿或挥霍浪费,根本不想履行合同或将财物归还对方。而民事欺诈中,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多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为履行合同创造条件。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财物所有权,即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而不是合同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体现者,始终是物权的体现者。而民事欺诈行为侵犯的是债权,即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这些财物已经进入合同设定的生产、流通领域,是权利义务的体现者。
合同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而民事欺诈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的关键。
合同诈骗罪的相关内容。合同诈骗罪涉及签订虚假合同并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和认定方法根据《刑法》第224条规定。诈骗数额认定应考虑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合同标的数额可作为量刑情节。文章还列举了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其他情形,如携带对方财产逃跑、挥霍、
被告人卢某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的案件。卢某在PP租车公司网上平台租车后销赃逃逸,骗得一辆价值人民币75201元的汽车。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个月并责令退赔犯罪所得。法官回应了关于区分侵占罪与诈骗犯罪,以及主客观构成要件的问题。卢
2、民事欺诈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而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民事欺诈是指在民事行为中,以夸大事实或者虚构部分事实的方法,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并以此来多谋取一定的利益。而刑事诈骗则是以非法占有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来骗取他人财物。刑事欺诈行为通常要比民事欺诈行为严重很多,刑事诈骗行为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