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目的不同。民事欺诈的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段,旨在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为,通过双方履行该法律行为来谋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实质是牟利,但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可以引起他人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但并没有真正承担约定民事义务的诚意,而是只想使对方履行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单方义务”,以直接非法占有对方财物。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合同诈骗罪的故意内容是以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而民事欺诈则是通过双方履约来间接获取非法财产利益。
在行为方式上,合同诈骗罪表现为作为行为,而民事欺诈行为既表现为作为行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不作为行为。
从欺诈的程度看,合同诈骗罪中的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需要由刑法来调整。而民事欺诈行为虽然在客观上也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一定的限度内,应由民事法律来调整。
从欺诈内容看,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实际行动,而民事欺诈行为中仍有民事内容的存在。
从欺骗手段看,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意图利用经济合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冒充合法身份,如利用虚假的姓名、身份、空白合同书,虚假的介绍信和授权委托书等,以获取对方的信任从而实施欺诈。而民事欺诈行为人一般无需假冒合法身份。
合同诈骗中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诚意,客观上不作履行合同的积极努力,或者只履行了部分合同而骗取了大部分财物。而民事欺诈行为中,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诚意,虽然有可能无法完全履行,但会作出各种努力。
合同诈骗中,行为人在获取对方财物后,可能会携款潜逃、转移藏匿或挥霍浪费,根本不想履行合同或将财物归还对方。而民事欺诈中,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多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为履行合同创造条件。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财物所有权,即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而不是合同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体现者,始终是物权的体现者。而民事欺诈行为侵犯的是债权,即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这些财物已经进入合同设定的生产、流通领域,是权利义务的体现者。
合同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而民事欺诈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的关键。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