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目的不同。民事欺诈的行为人采取欺骗手段,旨在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为,通过双方履行该法律行为来谋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实质是牟利,但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虽然在客观上可以引起他人一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但并没有真正承担约定民事义务的诚意,而是只想使对方履行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单方义务”,以直接非法占有对方财物。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合同诈骗罪的故意内容是以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而民事欺诈则是通过双方履约来间接获取非法财产利益。
在行为方式上,合同诈骗罪表现为作为行为,而民事欺诈行为既表现为作为行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不作为行为。
从欺诈的程度看,合同诈骗罪中的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需要由刑法来调整。而民事欺诈行为虽然在客观上也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一定的限度内,应由民事法律来调整。
从欺诈内容看,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实际行动,而民事欺诈行为中仍有民事内容的存在。
从欺骗手段看,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意图利用经济合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冒充合法身份,如利用虚假的姓名、身份、空白合同书,虚假的介绍信和授权委托书等,以获取对方的信任从而实施欺诈。而民事欺诈行为人一般无需假冒合法身份。
合同诈骗中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诚意,客观上不作履行合同的积极努力,或者只履行了部分合同而骗取了大部分财物。而民事欺诈行为中,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诚意,虽然有可能无法完全履行,但会作出各种努力。
合同诈骗中,行为人在获取对方财物后,可能会携款潜逃、转移藏匿或挥霍浪费,根本不想履行合同或将财物归还对方。而民事欺诈中,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多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为履行合同创造条件。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财物所有权,即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而不是合同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体现者,始终是物权的体现者。而民事欺诈行为侵犯的是债权,即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这些财物已经进入合同设定的生产、流通领域,是权利义务的体现者。
合同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而民事欺诈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的关键。
房屋合同纠纷起诉状应当写明买卖关系中原告、被告双方身份信息等基本情况;案由和诉讼请求;房屋合同纠纷的事实及证据理由;本案诉讼费的承担;起诉人署名以及日期。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按照规定向人民
刑事控告一般是指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或其诉讼代理人,对侵犯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向司法机关告发,要求予以惩处的行为。合同诈骗属于诈骗罪的一种,双方虽然签订了合同,但是在签订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使用了欺骗、隐瞒、夸大的个行为,最后使受害者的权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罪的区别利用签定经济合同的方式进行诈骗,是当前较为多见的犯罪形式。认定经济诈骗罪,应重点审查行为人在经济活动中是否以骗取财务为目的。所以,从特定财物的非法占有这一结果形态,不足以区分民事诈骗与刑事诈骗行为的性质。如何认定行为人骗取财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重要区别在于,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