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 > 假文凭致合同无效 责任承担引发争议

假文凭致合同无效 责任承担引发争议

时间:2022-01-19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841

劳动合同无效及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

案情

2000年5月,甲公司与持有造假的某大学文凭的A签订了3年的聘用合同,约定月薪3000元。2001年2月,甲公司向A下达《解聘通知书》,提前解除聘用合同,其理由是A持有的文凭是造假的。A要求甲公司支付补偿金,甲公司只支付了A2月份的工资1500元,A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

评析

根据法院审理后的判决,A通过欺骗手段与甲公司签订的聘用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尽管A在公司安排的工作岗位上已经付出了劳动,但甲公司调整A的工资没有法律依据。甲公司已支付A2月份工资1500元,因此,A要求获得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的请求不被支持。我国《劳动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中并未明确规定由于劳动者欺诈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后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然而,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对此进行了完善。根据该法规定,劳动合同无效时,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无论谁的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效,都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从本案法院裁决来看,尽管劳动合同无效是由于劳动者欺诈所导致的,但法院仍然判令用人单位按照甲公司当初安排的岗位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根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条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一般可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法》第28条规定与该解释接近,规定合同被确认无效后,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如果有欺诈行为,劳动者承担的唯一法律后果,就是其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不受法律保护,而劳动者不对用人单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本案适用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则法院裁决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本案法院认定劳动合同无效适用的法律是《劳动法》第18条第1款第2项,即采取欺诈、威胁手段订立劳动合同无效。按照该规定,劳动合同双方任何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有欺诈行为的,劳动合同无效。根据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1项规定,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然而,对于无效合同,法律责任第86条规定,过错方要负赔偿责任。根据这一规定,本案中用人单位可以提起索赔反诉向劳动者要求赔偿。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原告魏某购买被告魏某的古画,但未签书面合同。后原告妻子持画要求退画返钱未果并诉诸法院主张被告欺诈。法院认为原告未能证明被告承诺并保证古画为真迹,因此驳回其诉讼请求。文章还分析了古画行业的交易习惯和留置行为在合

  •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在签约前,卖方应了解对方相关信息和资信状况,并确认代理人的代理权。提高业务员素质,采用书面形式和参照标准合同范本可防止欺诈。同时,采用款到交货或到出票人银行持票入账来防范虚开支票的欺诈行为。对方若迟延付款,可采取措施如通

  • 公章营业执照被盗用的法律责任

    公章营业执照被盗用的法律责任问题。盗用公章营业执照属于侵犯公司利益的行为,公司可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若达到刑事追究标准,则触犯刑法非法经营罪,应追究刑事责任。应对措施包括通知合同单位撤销合同并报案。公司是否需要承担责任需视情况而定,合同无效或代理行为

  • 强迫担保是否违法?

    关于担保法的相关问题,在《民法典》生效之前,规定如下:强迫担保并非违法行为,但担保合同视为无效,可要求解除担保合同并免于承担担保责任;连带责任保证涉及债务人与保证人共同承担债务;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违约需承担相应责任;合同可变更或撤销,特定情况如重大

  • 案情
  • 担保合同无效的赔偿责任如何划分
  • 合同欺诈的构要条件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