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 > 常见的购房合同陷阱有哪些

常见的购房合同陷阱有哪些

时间:2024-05-05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905
购房合同是保证我们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法律文本。很多购房者在买房时,挑户型、选楼层,却在最关键的签合同环节马虎了。不重视合同条款,只顾签字,最后出了问题,维权也缺乏法律依据,干吃哑巴亏。

购房合同中常见的陷阱

卖方解约权被扩大

在购房合同中,有些条款扩大了卖方(通常是开发商)的解约权,以下是两个例子:

  1. 《XXX商品房认购书》中规定:“若乙方自支付定金之日起十日内未能按时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交齐首付款,则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商品房认购书,并且不退还定金。”
  2. 《XXX认购协议》中规定:“乙方应在X年X月X日之前,来XX处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逾期视为违约,且甲方不会另行告知,本协议到期作废。”

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的签订或解除必须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扩大自己的解约权。在商品房交易过程中,如果买方延迟履行债务,卖方应及时催告,并在买方仍未履约的情况下才能解约。此外,类似于“未能按时签订”的表述也不合理,因为未能按时签订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是无法预知的,购房者显然不能承担违约责任。

滥用免责权

免责权也是开发商滥用的一种权利,通常是通过扩大不可抗力范围来实现的。一般来说,不可抗力因素通常包括以下三类:

  1. 自然灾害:这是典型的不可抗力,当事人的责任应该被免除。
  2. 政府行为:指的是政府出台的新政策、法律和行政措施导致原有合同无法履行。
  3. 异常社会事件:属于不可预知事件,也属于不可抗力。

有些开发商将以下两种条款列为不可抗力因素:

  1. 施工出现重大技术难题或困难不能及时解决。
  2. 市政配套跟不上开发进度。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两条难以成为“不可抗力因素”。施工技术问题是开发商可以预见的,如果难以解决,开发商应承担责任,不能将其视为不可抗力因素。同样地,市政配套工程有其程序性特点,作为开发商,应该在规划初期就能预见到。

即使确实因为“不可抗力”导致违约情况,开发商也需要满足以下两点:

  1. 必须限期提供证明,证明不可抗力事件确实发生。
  2. 履行了义务。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开发商需要履行“及时告知”和“采取措施补救”的义务。

违约惩罚不平等

在房产交易中,主合同是政府部门为了规范商品房交易而制定的标准文本,能够确保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平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开发商通常通过补充协议来保证自己的优势。例如,买方延期交付购房款的违约责任和开发商延期交付房屋的违约责任通常是不一样的。

上述三种不平等条款在购房合同中非常常见,如果遇到类似条款,应及时向开发商指出。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签订合同时请一名律师陪同,让专业人士为您提供帮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购房认购书的法律效力及其内容

    购房认购书的定义、目的和内容,包括商品房认购书的基本条款和法律效力。认购书具有法律效力,其签订形式为合同书形式。认购书中的定金性质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立约定金在认购书中起到担保购房合同签定的作用。签订认购书时需注意定金性质的约定,以确保双方权益。

  • 合同未就购房事宜达成一致,能否退还定金

    购房者因未能与开发商就购房合同达成一致而要求退还定金的情况。吴某因开发商的捆绑签署合同要求及不可修改条款表示不满,最终告上法院。法院最终判决双方签署的《认购书》合法有效,但因未签署购房合同的原因是双方无法控制的因素,法院判决退还吴某支付的定金。

  • 汽车销售合同中的常见陷阱

    汽车销售合同中常见的陷阱。这些陷阱包括合同条文缺失、双方违约责任不对等、质量问题只修不赔、汽车所有权转移条件设置不合理、滥用“不可抗力”条款、特别约定加大消费者风险、定金等概念混用、验收后不得拒收车辆、合同最终解释权归经营企业以及合同内容表述有歧义等

  • 合同欺诈问题的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下合同欺诈问题的研究背景、特点、分类及防范对策。指出合同欺诈现象日益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并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切入点,分析了合同欺诈的智能性、隐蔽性等特点,以及实体性欺诈和形式性欺诈、主观欺诈和客观欺诈的分类。同时,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加强监

  • 买新房何时网签新房该如何网签
  • 房山购房的定金不能退吗
  • 惠州二套房首付多少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