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房合同签订过程中,买房人需要警惕开发商在售楼广告中的夸大宣传和美化描述。开发商往往会在广告中对房屋的配套设施和周边环境进行美好的描述,但这些承诺往往没有写入合同。当出现规划变更、绿地变停车场、房屋底下有大水泵、道路开通遥遥无期等情况时,开发商往往以规划变更已经通过规划部门批准为由推卸责任,或以合同约定不清搪塞,消费者很难得到补偿。
购房者需要警惕开发商的销售陷阱。首先,开发商会在拿到预售证之前进行内部认购,以小利诱惑购房者。内部认购是指开发商小规模、不公开地预售商品房,价格相对较低,吸引购房者。然而,这种销售行为是不合法的,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往往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存在较大风险。
其次,开发商会在房子数量、户型、朝向等方面制造假象。他们会先推出最差的户型和楼层,声称好的单元已经被认购,以此引发购买欲望。在价格的制定上,开发商会根据前期销售情况调整其余单元的定价,价格往往会节节升高。
此外,开发商还会设置订金陷阱。他们会告诉购房者某种户型只剩下一套,要求购房者马上交付订金。如果购房者没有带够订金,开发商会要求先交付一部分订金,并签订认购协议书,然后要求购房者次日交齐剩余订金。一旦购房者交付了全部订金,开发商也就完成了套住购房者的任务。
购房者需要注意开发商是否具备齐全的“五证”和“二书”。合法正规的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具备《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这五个证书。此外,开发商还必须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购房者需要确保开发商能够提供这些证书,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购房者在签订购房合同时要注意合同中的空白处。开发商往往会递给购房者一份拟好的合同,合同中可能存在许多空白的地方,这些空白处为开发商提供了作弊的条件。购房者需要仔细阅读合同,确保所有相关内容都已注明,避免开发商在日后利用空白处进行违约行为。
购房者在购房合同签订过程中需要警惕以上陷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购房定金退还的合理性问题。在开发商具备合法销售资格且业主违约时,定金可能不予退还。业主应采取保护措施,包括减少定金金额、谨慎签署认购书等。在特定情况下,如合同主要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补充协议协商未成或国家新政策导致不符合购房条件等,购房者可以要求返还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
房屋抵押和房屋按揭的异同,包括法律关系主体、贷款用途和目的、法律关系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以及买卖合同和担保合同标的物的区别。房屋抵押涉及借款人、贷款人和房屋抵押人,贷款用途不特定;而房屋按揭涉及购房人、房产商和按揭银行,贷款专款专用。两者在法律关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