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撤销权是指撤销权人单方意思表示,使合同等法律行为溯及既往地消灭的权利。学者普遍认为,撤销权属于形成权,即根据权利一方的意思表示,可以产生撤销合同的法律后果。
一旦可撤销合同被撤销,合同自始不发生效力。
1. 行使撤销权的主体
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应符合法律规定的目的,即保护因合同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情形而在利益上受损的一方当事人。因此,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应为错误或瑕疵意思表示的一方当事人,即重大误解方(有时也可为双方之一方)、因显失公平的合同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方,被欺诈、被胁迫或处于危难中的一方。
2. 行使撤销权的客体
行使撤销权的客体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即《合同法》第54条所规定的几种合同: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订立时)、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除此之外的合同,当事人不得行使撤销权。
3. 行使撤销权的方式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4条和《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与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规定的撤销权人通过向对方当事人直接表示撤销的方式不同,我国法律规定行使撤销权应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进行,直接向对方当事人表示并不会产生撤销权行使的效力。
4. 行使撤销权的时限
根据《合同法》第55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行使撤销权的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法律不予保护,可撤销合同仍然有效。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3款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为无效的民事行为。
2. 根据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3. 根据新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两者在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质、效力状态、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以及受时间限制方面存在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当事人主体能力方面的有效要件,而可撤销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生效要件。效力待定合同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及其消灭的情形。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否则撤销权将消灭。撤销权的行使涉及合同稳定性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立法明确规定期限。超过期限,当事人将失去撤销权利,必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问题,对比了外国立法例如罗马法、法国法律、德国法律、日本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中的相关规定。文章指出,我国合同法在任意撤销权限制方面存在过于狭窄的问题,与法规制定的目的存在冲突。因此,有必要对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进行目的性限缩解释,
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合同可撤销的原因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五种情形。并且特别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损害国家利益的才作为合同无效的原因。很显然,《合同法》关于合同可以撤销的原因,采取有别于《民法通则》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