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是什么
一、履行不能:由于某种原因债务人无法实现债务之内容的事实状态。
1、履行不能不包括下列情形:
(1)履行困难。
(2)债务人缺乏资力。
(3)选择之债中尚有可选择的给付。
(4)货币之债和利息之债。
2、法律后果:(因是否可归责于债务人而有所不同。)
(1)可归责于债务人时:
A、债务人履行原债务的义务免除。
B、债务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C、债权因合同而生的,债权人可解除合同(解除权),并请求损害赔偿。
D、如果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债务人也可以其他标的物代替原标的物履行,即代物清偿。
(2)不可归责于债务人时(如不可抗力)
A、债务人免除履行原债务的义务,且不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
B、债权人免除对待给付的义务,对待给付已经履行的,可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
C、债务人应及时向债权人告知履行不能的理由,并提供有关的证明。不及时通知,造成损失,债务人应负赔偿责任。
D、债权人取得代偿请求权。
E、若为合同之债,当事人可解除合同。
二、拒绝履行:债务人能够履行债务而故意不履行。
1、构成要件:
(1)有合法的债务存在。
(2)履行仍为可能。
(3)债务人有拒绝履行的表示。(明示或默示)
(4)债务人主观上为故意。
(5)债务人拒绝履行无合法理由。
2、发生时间:可在履行期到来之前,也可在履行期届至或者发生迟延之后。可以为明示,也可为默示。
3、法律后果:
(1)债权人可获得并行使合同解除权,并可请求赔偿或者违约金。
(2)有担保的债务,依法实现担保。
(3)可强制履行的请求强制履行。
(4)发生抗辩权的消灭和产生。
(5)债权人负有减免损失的义务。
期前拒绝履行合同之债被称之为预期违约。
三、迟延履行:债务人对于已届履行期的债务,能履行而未履行的情形。属期限上履行不适当(迟延履行包括给付迟延和受领迟延)迟延给付+受领迟延=迟延履行。
1、构成要件:
(1)有合法有效的债务存在。
(2)债务已届履行期,而债务人仍未履行。
(3)履行仍为可能。
(4)债务人无正当事由。
2、法律后果:
(1)合同之债中,债权人解除合同。
(2)继续履行。
(3)向债权人支付损害赔偿金或者违约金。
(4)对迟延期间的不可抗力负责。
(5)如债务人的履行对于债权人已无利益,债权人可拒绝受领,并请求债务人赔偿损失。
四、瑕疵履行
1、概念:即履行不符合规定或约定的条件,减少或丧失履行的价值或效用。
2、法律后果,视此种瑕疵能否补正且是否补正而确定其后果。
(1)履行上的瑕疵能补正的:
A、债权人有权拒绝受,并可要求债务人补正。
B、因补正而造成债务人履行迟延的,债务人应承担履行迟延的责任;如果债权人因此受有损失,债务人亦应予以赔偿。
C、赔偿标的物虽能补正,但其补正对债权人已无利益的,债权人可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
D、债务人能补正而不为补正的,债权人可请求法院强制履行。但债务的性质不许强制执行的除外。
(2)瑕疵不能补正的:
债权人可拒绝受领,并可准用履行不能的规定,解除合同,请求损害赔偿。债权人愿意受领,则可就其价值减少部分请求损害赔偿。
五、加害给付:指因债务人的履行行为有瑕疵,使债权人的其他利益受到损害。
1、条件:
(1)债务人履行行为有瑕疵。
(2)这种瑕疵造成债权人其他利益的损害。
2、法律后果:
无论债务人给债权人或与债权人有特定关系的第三人造成财产损害还是人身损害,债务人均应予以赔偿。
甲、乙双方签订的投资协议,其中包括投资额、合作期限、担保、投资收益、违约责任、纠纷解决等条款。协议规定乙方因运营资金缺口向甲方寻求投资,甲方不参与日常业务管理,乙方自行承担债务。协议还规定了详细的出资方式、认缴的出资额及比例、出资实际缴付时间等,并强
妨害公务罪与殴打他人的区别。文章介绍了妨害公务罪的犯罪情形,包括以暴力或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阻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以及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执行任务的
流押条款与流质条款的区别。流押条款是抵押合同中关于未清偿时抵押物所有权转移的约定,被认为是无效的。流质条款则是在质押合同中约定债务未履行时质押物归质权人所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抵押权和质权的本质差异,抵押不转移占有权,质押则需转移质押物的占有。同时,
合同履行期限的约定和迟延履行责任,介绍了合同有效期的概念和自然终止的相关规定。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履行期限,如未约定可协议补充或根据合同相关条款和交易习惯确定。当事人迟延履行需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有效期届满后自然终止,但部分条款仍继续有效,包括结算和清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