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60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些通知、协助和保密的义务被称为合同附随义务。
与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相比,附随义务的地位较低。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作为依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而附随义务主要存在于判例学说中,其法律效力较低甚至没有法律效力,容易被忽视。
与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不同,附随义务并非在合同开始时就确定,而是随着合同的运行根据合同目的和维护当事人利益的需要逐步确定的。具体表现在,首先不确定哪些合同关系会产生附随义务,其次不确定在合同运行的哪个阶段会产生附随义务。这与法律规定、合同约定以及合同订立、履行和完毕后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附随义务的内容是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确定的。例如,告知、说明、照顾、保密、保护等义务内容都是根据合同事项和实际情况确定的。因此,附随义务是约定义务的一部分。附随义务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当事人的注意程度,也可能导致附随义务履行效率低下。
法律和合同对于违反法定和约定义务的责任有明确的规定和约定。然而,由于附随义务的依据缺乏权威性且内容不确定,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也相当不明确。在调整现代合同关系时,平衡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能力非常有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履行期限的确定问题。合同应约定明确的履行期限,若未约定,双方可协商补充。对于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包括质量要求、价款、履行地点等,都有具体规定。特别是履行期限不明确时,双方可随时履行,但需给对方必要准备时间。
中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的后合同义务,包括通知、协助和保密等附随义务。这些义务是在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当事人应当履行的。未履行这些义务将违反法律原则,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先合同义务与后合同义务的区别。先合同义务是在合同成立之前的法律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包括互相保护、通知、保密等义务。后合同义务是合同终止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当事人应承担的某种行为或不作为的义务,以维护支付效果或处理合同终止后的事务
合同履行原则、履行方式和抗辩权的运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需全面履行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方式包括运输、交货、结算等,需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行使抗辩权,但须满足法定条件并搜集证据通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