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认定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 连环追尾相撞如何确定各方的责任

连环追尾相撞如何确定各方的责任

时间:2020-05-25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65135

案情简介:在高速公路发生连环追尾

2013年2月4日5时40分,被告彭某驾驶半挂车因车速过快与停在超车道内李某驾驶的小型轿车和邢某驾驶的货车发生连环追尾相撞,造成乘坐李某小型轿车的范某甲当场死亡,被告彭某受伤,三车及货物不同程度损坏的交通事故。经交警大队认定,被告彭某驾驶的半挂车承担主要责任,其他两辆肇事车辆承担次要责任。被告彭某的半挂车在被告甲保险公司投保交强险和第三者商业责任险,被告邢某在被告乙保险公司投保交强险和第三者商业责任险。因原告(受害人范某的妻子)一直得不到赔偿,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两被告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限额内赔付各项费用。

法院判决:两被告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限额内赔付原告请求的各项费用。

经审理查明,2013年2013年2月4日5时40分,被告彭某驾驶半挂车因车速过快与停在超车道内李某驾驶的小型轿车和邢某驾驶的货车发生连环追尾相撞,造成乘坐李某小型轿车的范某甲当场死亡,被告彭某受伤,三车及货物不同程度损坏的交通事故。经交警大队认定,被告彭某驾驶的半挂车承担主要责任,其他两辆肇事车辆承担次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七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两被告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限额内赔付原告请求的各项费用。

律师说法:连环追尾相撞,如何确定各方的责任?

连环追尾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

1、后车撞行驶中的前车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后车承担全部责任;

2、夜间前车没有尾灯,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次要责任,后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3、前车在道路上停车后未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设置警示标志,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后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4、前车在道路上停车后按规定开启了危险报警闪光灯并设置了警示标志,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后车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5、前车超长且未按规定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次要责任,后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6、前车倒车或溜车撞后车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案例:小李购买王某私自改装的跑车后,导致交通事故致人死亡

    小李购买王某私自改装的跑车后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法律责任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转让拼装的或报废标准的机动车造成损害,转让人和受让人需承担连带责任。文章还提及了驾驶拼装车的处罚规定。据此,小李和王某应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 评定人权利和义务

    评定人的权利和义务。评定人有权了解案情和其他材料,询问当事人问题,进行身体检查和特殊仪器检查,并可因知识限制或材料不足而拒绝评定。同时,评定人也有义务全面、科学、客观地检验和记录受伤人员情况,正确及时作出评定结论,保守案件秘密,遵守法律法规和回避原则

  • 交通事故认定纠错机制的缺失导致当事人无法得到救济

    交通事故认定中纠错机制的缺失问题。由于制度未提供救济途径,当事人在面对错误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时无法获得救济。法院纠错能力有限,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原则使得当事人难以证明认定书的错误。此外,由于缺乏行政复议和诉讼程序,交通事故认定书出错几率增加,易滋生腐败。

  • 网约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的报废规定

    我国网约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的报废规定。网约车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强制报废,不同类型车辆的报废标准有所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报废标准。此外,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需分别取得经营许可证、运输证和驾驶员证才能

  • 高速连环追尾由谁担责
  • 交通事故中连环追尾责任认定是怎样的
  • 连环追尾相撞如何确定各方的责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