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有异议时,有权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的3日内向上一级交警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申请应包括复核请求、理由和主要证据。当事人在书写复核申请时,应明确指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中划分责任不当的错误,并坚持提供相关证据,以争取复核机关认可其意见。
上一级交通管理部门在收到复核申请后的5日内,将决定是否受理申请,并在受理之日起的30日内作出复核结论。在复核审查期间,当事人不得启动诉讼程序,否则将导致复核程序终止。
目前的实践表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复核后维持率较高,很少有改变原有认定的情况。因此,当事人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申请复核。相反,可以在调解时要求调整责任比例,或在诉讼中要求法院重新划分责任。如果当事人曾经申请过复核,并且复核结论维持了原有认定,调整和重新划分责任将会更加困难。
根据《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交警部门一般应在现场调查之日起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于需要检验、鉴定的事故责任认定证据,应在检验、鉴定或重新检验、鉴定结果确定后的5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交警部门在作出事故责任认定前,通常会组织双方进行听证。听证活动的目的是确认事故相关事实,并听取双方对事故责任的意见。因此,当事人应高度重视听证活动,尽量提前准备,到交警部门查阅事故材料,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缺乏经验,可以事先咨询有经验的律师,或委托律师代为参加听证。
交警部门在划分事故责任时,通常应考虑事故形成的原因力、原因力是否是行为人过错形成的,以及各方过错在原因力中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许多交警并不首先考虑事故形成的原因力,而是单纯以各方违章的严重程度和违章行为的多少来认定责任,导致事故责任划分存在偏差。因此,在听证活动中,当事人应围绕事故形成的原因力进行说明或辩论。
交通事故责任可以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五种情况。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和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主体、过程、对象、内容和性质的特定性。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重要标志。然而,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不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仅提供责任划分的建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具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该认定书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包含当事人、车辆等基本情况,交通事故的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归属。若交通肇事人逃逸未查获或事实无法查证,可在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情况,该认定书应载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概述,它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法规对事故进行定性和定量评断的法律文书。其构成条件包括事故当事人一方使用车辆、发生在规定道路范围内、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行进状态,以及事故当事人主观上存在过失并造成一定后果。
交通事故认定书,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对交通事故现场勘察、技术分析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分析查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责任后所作的技术性结论,该结论不具有拘束力和执行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一种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