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自出现时便与正义相联系。工伤保险法就是分配正义之法,它在对工伤受害者、雇主、社会之间的利益重新进行分配。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工伤保险和人身损害赔偿这两种制度实际上各有其出发点。工伤保险法基于分配正义对工伤问题进行救济,对社会资源重新分配;而人身损害赔偿则基于矫正正义对工伤问题进行救济。
受害职工对交通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若通过侵权法向第三人主张赔偿,在就赔偿与侵权人不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诉讼或仲裁获得救济,这意味着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的增加,即使胜诉,在侵权人不能履行裁判时,受害人可能还要通过诉讼或执行程序落实赔偿,也许获赔之路还要走的更远。也就是说,花费极高的成本,获得的仍然是没有保障的赔偿裁判。而将职工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纳入工伤保险的范畴,通过专门的工伤保险制度,将工伤事故的风险分摊到每一个投保人身上,这对于社会整体来说成本是最小的。
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赔偿标准,在一般意义上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同时也侵害了受害人的劳动权。正是由于事故同时侵害了劳动权,而劳动权与人身权等权利相比有其特殊性,法律规定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的,所以交通事故工伤赔偿的法律适用才显得如此复杂。社会法理论认为,劳动权是积极权利。从积极权利出发,国家不能像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一样,放任自由自治的私人权利在竞争的市场上互相冲撞,而应该从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的角度有所作为,为社会弱者提供实现权利的必要条件。具体到工伤保险领域,依传统民法理论,赋予劳动者在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赔偿之间的选择权,表面上看似乎赋予劳动者选择的自由,但由于雇佣双方实质上不平等的地位,劳动者的选择权流于形式。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劳动权受侵害涉及法律适用选择时,国家应予以干预,以保证权利救济的实际效果。其实国家干预也是工伤保险制度本身的应有之意。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和车物损坏赔偿。人身损害赔偿涵盖多种费用,如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车物损坏赔偿涉及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等。医疗费的计算包括挂号费、治疗费等,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计算。误工费的计算则根据当事人的误工时间和
交通事故的分类。根据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交通事故可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轻微事故指造成轻伤1-2人或一定财产损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指造成重伤或更多轻伤及一定财产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涉及死亡或重伤及较大财产损失;特大事故则指造
交通事故中因二次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的赔偿问题。根据相关法规,受害人有权获得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伤残导致的必要费用和收入损失的赔偿。对于二次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法院通常要求在实际发生后另行主张,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或鉴定结论。因此,受害人在出院时
办理无重大交通事故证明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驾驶人可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办理从业资格证时获取该证明。办理流程包括提交申请、审核材料、查询核实等步骤,同时需要注意一些不予提供证明的情况,如驾驶证信息不完备、因交通事故受到处罚等。该证明的提供旨在保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