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合同 > 签订劳动合同 > 患上入职焦虑症怎么办

患上入职焦虑症怎么办

时间:2023-10-16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1633
随着我国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焦虑症,其中,入职焦虑症更是困扰着许多新入职的员工。但是,关于入职焦虑,许多人都不太了解其表现或者应对办法。有人会问,患上入职焦虑症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入职焦虑症的定义

入职焦虑症是指在跳槽、转行或升职等职业变动时出现的焦虑症状。不仅在职场经验较短的人群中会出现,即使在工作多年的人群中,同样会遇到这种情况。

具体表现

入职焦虑症主要表现为适应新工作环境的需要,包括学习新技术、熟悉业务、与同事建立关系等。特别是在刚入职时就被赋予重要任务时,更容易感到难以承担。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公司环境和承受能力不同,入职焦虑症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心理分析

尽管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提供了许多融入公司的机会,并在刚开始安排工作时提供了一定的学习适应期,甚至一些企业还设有导师制度来指导新人。然而,仍然有些人会出现焦虑症状。

研究表明,在职业转换的初期,会有大约半年的不稳定期。这个阶段开始时会表现出兴奋和蜜月期,然后在大约3个月后开始失去自信,出现混乱甚至职场危机。半年后,人们会分流,有些人进入稳定上升和发展阶段,而另一些人可能发展平平甚至离开。

对于入职焦虑症的出现,需要调整心态,明确问题,找出原因,整合资源,并顺应规律,进行职业规划,以助力职业平稳过渡。

应对办法

1、正确认识这一阶段

入职焦虑症是职业发展过程中正常的阶段。无论进入职场多久,换了一个新环境都需要适应。适应不仅仅是个人的适应,也要考虑组织的适应。就像人体的排异反应一样,组织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和接受新人。在这段时间里,个人会对原来的环境和新环境的陌生感产生对比,包括工作内容的调整,产生一定的焦虑是正常且有益的。

2、将焦虑分类

焦虑本身并不可怕,它只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一种本能反应。但可怕的是焦虑到崩溃的地步。我们可以尝试将焦虑分类,将常常引起焦虑的事情或事件具体列出,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焦虑事件中,是否有一件最需要解决的关键事件。如果解决了这一事件,焦虑会减轻多少。如果有些事情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是否愿意给自己一段时间来慢慢解决。

3、管理可能的支持

焦虑与能力有关,而每个人背后的支持系统可以减轻这些焦虑。这些支持系统包括家人、上级、同事、朋友等。每个人提供的支持各不相同,包括工作上的、情感上的和生活上的支持。同样需要将所有这些支持列举出来,并进行分类,找到寻找这些支持的方式和渠道。有些支持需要等待,有些支持需要主动要求。将这些支持与焦虑对照,会发现大部分焦虑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支持。因此,解决方法就出现了。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重要的支持,解决最需要解决的焦虑,逐步实施。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第一章、总则

    公司为了提升团队竞争力和员工个人能力,制定的培训制度和体系。该制度明确了培训的目的、原则、适用范围以及权责划分。同时,还详细阐述了入职培训的内容,包括定位、负责部门、主要内容、报名方式、培训周期和培训形式等。该摘要旨在概括文章内容,以吸引读者的兴趣。

  • 普通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注意事项

    普通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注意事项。包括合同签订时间、合同期限以及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规定。用人单位应在员工入职后一个月内签订书面合同,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无固定期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三种。非全日制用工需遵守每日不超过4小时、每周不超过24小时的工

  •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文中详细介绍了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风险点,如未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将会面临的法律后果。合同内容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合同期限包括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需遵循试用期相关的

  • 工作3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可以申请补偿金吗

    未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是否可以申请补偿金的问题。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辞职时可以申请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需支付二倍工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包括检查企业是否合法注册、确保劳动者与企业地位平等、使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

  • 停工留薪期内未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能否要求双倍工资呢
  • 劳务外包与正式员工的关系
  • 正式员工入职合同主要条款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