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符合劳动法规定。如果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不符合劳动法规定,则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
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从劳动者最低用工年龄开始(除特种工作外为16周岁),到法定退休年龄结束。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失去劳动者主体资格,不能再与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此时与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由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
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的企业法人、非法人的个人和合伙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殊类型的租赁(生产)、承包(生产)企业等经济组织。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时,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如果已经建立劳动关系但未同时订立劳动合同的,应当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之内订立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书面通知劳动者后,如果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应结清工资。
如果用人单位在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当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从用工满一个月的次日起至补订合同前一日止,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国有企业裁员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出现严重经营困难、经营方式调整或破产重整等情形下,可以进行裁员。裁员条件需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裁员顺序有优先留用人员。国有企业裁员需遵循提前说明情况、提出方案、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等程序。
公司裁员赔偿标准的内容。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公司裁员时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补偿标准根据劳动者在公司工作的年限确定。详细列举了各种情形下公司需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包括解除劳动合同、协商解除等。对于劳动者月工资高于所在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情况
未签劳动合同离职是否可以要求双倍工资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离职后可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同时,员工若同时签订两份劳动合同,将面临公司终止劳动合同的风险以及可能的经济损失赔偿。
延长医疗期后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问题,指出用人单位在医疗期内解雇劳动者需要支付双倍经济补偿。同时,用人单位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如劳动者患职业病、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等。此外,还详细阐述了工伤医疗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及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