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终止是指企业劳动合同法律效力的终止,即双方当事人之间劳动关系的终结。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因出现某种法定的事实,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自动消失,或导致双方劳动关系的继续履行成为不可能而不得不消除的情况。劳动合同终止主要基于某种法定事实的出现,一般不涉及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意思表示,只要法定事实出现,通常都会导致双方劳动关系的消失。
劳动合同解除则是由当事人双方作出的意思表示,即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一致或根据法律规定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情形包括:意定解除(劳动合同法第36条)、劳动者提前通知单方解除即劳动者主动辞职(第37条)、劳动者随时单方解除即被迫解除(第38条)、用人单位单方通知解除(第39条)、用人单位提前通知单方解除(第40条、第41条),这些解除的成就条件各不相同。
而《劳动法》第23条只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但并没有对劳动合同终止的具体情形作出明确规定。而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终止的具体情形作出了列举式的规定。根据该法第44条的规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
因此,当出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上述情形之一时,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劳动合同解除根据不同情形,需要履行不同的法定程序。如果未履行必要的法定程序,可能导致劳动合同解除违法,无法达到当事人预期的解除效果,甚至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在劳动合同解除的各种情形中,除了意定解除和劳动者在人身受到威胁,被强迫劳动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履行相应的法定程序外,其他情形均需履行相应的程序。
对于劳动合同终止是否需要履行相应的法定程序以及未履行法定程序的法律后果,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均未做出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对于劳动合同终止时用人单位是否需要履行提前通知义务以及需要提前多长时间通知的尺度不一致,相对混乱。
终止劳动合同补偿问题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问题,另一种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问题。
当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具体情形包括:
当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应当支付违约金,具体情形包括:
徐先生与某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劳动合同争议。徐先生完成了德国一年的专业培训后,不愿再与企业续约,而企业则认为根据培训协议,徐先生应履行为期十年的服务期。争议焦点在于劳动合同期限是三年还是十年。根据《劳动法》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劳动合同期满即行终止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关系时的伤残鉴定结论及其补偿待遇。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七级至十级的劳动者在合同终止或本人提出解除合同时,可获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劳动者需按流程进行伤残鉴定和赔偿,包括申请工伤鉴定、享受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期满时,特定情形下应延长或按工伤保险规定执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选择继续履行或要求支付赔偿金;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