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业禁止是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法律政策允许企业与职工签订竞业禁止条款或协议。根据《劳动法》第22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相关事项。
法定竞业禁止是指法律规定的竞业禁止,主要涉及《公司法》的规定。根据《公司法》第149条的规定,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未经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同意的情况下,禁止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法定竞业禁止的对象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以及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按照股转系统的要求,在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对象是指职位而不是特定个人。
法定竞业禁止的行为是禁止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约定的竞业禁止是指与特定劳动者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在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往往会与负有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条款或单独的竞业禁止协议。约定的竞业禁止针对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岗位。目的是避免劳动者利用在本企业获得的商业秘密或其他特有信息给本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约定竞业禁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除了固定或公示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电子布图设计权以及商业秘密权等有名权利外,企业还拥有一些与劳动者技能、经验等不可分割的重要信息,这些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为了保护这些内容,需要对相应的劳动者进行限制或约束。通过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可以约定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约定期限内不得在约定范围内任职,不得经营同类业务或其他限定的约定。同时,企业在劳动者离职后需要支付一定的补偿金。
为了预防可能的违反竞业禁止的风险,首先要在公司章程中对高级管理人员范围进行合适的规定;其次,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违反法定竞业禁止行为的后果;最后,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作出详细的解释说明,让相关义务人明确法定竞业禁止义务的性质、范围和后果。
竞业禁止纠纷的解决方式,包括劳动仲裁和诉讼。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未支付补偿金的竞业禁止纠纷属于劳动纠纷,劳动者可以选择劳动仲裁解决,如无法解决可提起诉讼。有效的竞业禁止协议需满足合理经济补偿、期限明确等条件。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劳动者需承担民事责任及侵犯
甲乙双方基于公平、平等、互利原则订立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了合作时间、合作方式、合作分工、利润分配、技术市场保密等相关条款。双方合作经营某一项目,明确出资方式和比例,设立项目管理会,规范项目运行和决策流程。同时,对利润分配、保密及竞业禁止等方面作出约定
原告与被告之间劳动纠纷的仲裁裁决。裁定书中涉及了原告与被告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竟业禁止条款的有效性争议、适用劳动合同法的争议以及违约金的裁定等内容。仲裁委员会认为《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中的部分条款违反法律规定,判定协议中的部分条款
竞业禁止协议的目的、范围及具体条款。竞业禁止旨在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协议内容包括禁止劳动者在新单位从事竞争业务、禁止兼职或任职于竞争企业、禁止自行组织竞争公司、规定经济补偿和违约责任等。根据劳动法规定,竞业限制适用于特定人员,期限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