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根据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限制并禁止离职员工从事与本单位竞争的业务。具体包括禁止在从事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业务单位任职,禁止自行建立与本单位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禁止生产、经营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
竞业限制协议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并且不仅包含劳动者的义务,还规定了用人单位的经济补偿责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内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如果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应按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竞业限制的对象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和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但不得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竞业限制的人员到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工作或自行开业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要对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进行追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员工不愿签署竞业限制协议书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协议书要求过多、过高,员工感到恐惧。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协商协议书的内容,以达成公平、对等的协议。另一类是员工有其他目的,不愿承担任何义务。对于这类员工,处理难度较大,仅仅依靠企业规章制度可能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明确告知员工竞业限制协议与保密岗位同步。如果员工不在保密岗位上工作,就不存在签署竞业限制协议书的问题。因此,如果员工坚持不签署竞业限制协议书,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防止员工流动带来不正当竞争,企业必须明确告知员工,在职业生涯中面临必须的抉择:要么签署协议书,要么离开保密岗位。
竞业禁止补偿金的标准既有法律强制性规定,也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来确定,有时还可以通过司法裁定解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
法律明确规定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支付时间是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16条的规定,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这里的“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属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经济补偿的支付时间。
支付标准和支付形式属于约定内容。当事人可以约定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和支付形式。根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若干问题的通知(二)》的规定,用人单位与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可以约定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和支付形式。支付形式主要包括一次性支付还是分次支付,以及现金支付还是票据支付等。
如果没有约定支付标准,可以通过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裁量来确定。如果没有约定支付形式,支付形式将被确定为一次性支付。根据《通知(二)》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应按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确认的标准和双方约定的竞业限制期限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没有约定,最终支付数额将根据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确认的标准和双方约定的竞业限制期限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支付形式明确为一次性支付。
约定竞业限制费按年度支付的有效性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文中指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如未约定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后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竞业限制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两年,且适用范围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等负有保密义务
负有竞业限制的员工的举证责任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员工在提出竞业限制申请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包括竞业限制协议和履行情况等证据。用人单位掌握相关证据时应当提供,否则承担不利后果。申请仲裁时需提交书面申请或口头申请,并遵守竞业禁止期限规定,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甲乙双方基于公平、平等、互利原则订立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了合作时间、合作方式、合作分工、利润分配、技术市场保密等相关条款。双方合作经营某一项目,明确出资方式和比例,设立项目管理会,规范项目运行和决策流程。同时,对利润分配、保密及竞业禁止等方面作出约定
原告与被告之间劳动纠纷的仲裁裁决。裁定书中涉及了原告与被告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竟业禁止条款的有效性争议、适用劳动合同法的争议以及违约金的裁定等内容。仲裁委员会认为《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中的部分条款违反法律规定,判定协议中的部分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