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保障部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以下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可参考以下凭证来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包括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记录劳动者的考勤情况。
包括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他证据。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在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若用人单位已经用工但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劳动合同,则被认定为事实用工。当用人单位否认与劳动者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时,劳动者只能提起仲裁申请,要求确认事实劳动关系。
在实践中,只要劳动者能够举证证明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仲裁机构就会受理劳动案件。用人单位若否认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应当举证证明。
作为用人单位,必须能够提供相反证据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不存在,或者出示与劳动争议实体性争议内容不违法的证据,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
当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时,若用工单位否认劳动关系的存在,就涉及到双方是否具有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如何认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具有劳动关系存在不一致的认识。
要认定劳动关系,首先要明确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给付劳动报酬,而由劳动者提供职业性劳动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源于民法中的雇佣关系,与民法中的承揽、承包、代理等关系并不容易区分。由于劳动法对劳动者实行特别保护,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的责任要高于一般的民事关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常常以双方之间是承揽、承包、代理关系来推诿劳动法上的责任。
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解释,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是否已形成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劳动者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或者劳动者实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约束。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工作证”或“服务证”等身份证件,或者填写“登记表”、“报名表”,允许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员工名义工作或不反对。
不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约束、支配,以自己的技能、设施、知识承担经营风险,基本不用听从单位有关工作指令,与用人单位没有身份隶属关系。
人民法院可根据双方关系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双方的法律关系。
代发工资的含义及劳动关系的确认方式,列举了证明劳动合同关系的证据材料。同时,文章还提出了企业发放工资的节税建议,包括明确税法规定的合理工资薪金范围、遵循分开发奖金和平均发放工资薪酬的原则等,以减轻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负担。
我国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我国一般采用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但在劳动争议诉讼中采取“部分举证责任倒置说”。涉及劳动基准法内容、劳动者权益侵害、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等争议类型,用人单位应承担证明责任。但在确认事实劳动关系的诉讼中,需要
确认劳动关系的诉讼途径。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先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如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包括因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订立与履行等发生的争议。在确认劳动关系时,劳动者需收集认定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凭证等。劳
劳动关系认定和工伤赔偿程序的相关内容。劳动关系认定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向劳动部门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工伤赔偿程序包括申请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和赔偿等步骤。工伤赔偿项目包括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外地就医交通费、康复治疗费、辅助器具费、停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