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酬是基于劳动合同产生劳动关系,劳动者接受用工主体管理,按照用工主体的要求和安排进行工作,付出劳动从而应当获得的报酬。认定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可结合下列情形综合考虑:
考虑劳动者是否在工作中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与监督。
考虑用人单位是否按时向劳动者发放工资,劳动者是否能够提供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记录。
考虑劳动者是否与其他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从事的劳动中存在分工合作。
考虑劳动者是否有权将工作分包给他人完成或由他人代替完成。
考虑劳动工具、原材料是否由用人单位提供。
考虑劳动者是否按照用人单位指定的工作时间、场所进行工作。
考虑劳动者提供的劳务是继续性的还是一次性的。
考虑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是日常的,还是临时的。
认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情形。政府有关部门指的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政府部门。对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进行审查,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审查有关部门是否曾经责令支付劳动报酬。
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知道有关部门曾经责令支付劳动报酬。
如果有关部门没有责令支付,或者犯罪嫌疑人不知道有关部门责令支付,则不能认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但犯罪嫌疑人避而不见或者逃匿导致无法通知的情况除外。另外,还需要考虑责令支付的对象是否正确。如果责令支付的对象不正确,也不能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最后,根据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数额和情节,判断是否达到刑事追诉标准。
根据法律规定,只有用工主体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时,才有可能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在办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中,首先要审查明确用工主体。虽然用工主体是否具有用工资格不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必备条件,但对于不具有用工资格的单位和个人违法用工,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的,也可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其次,要审查用工主体的主观故意。行为人是否具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目的,是定罪的关键。如果行为人不承认具有主观故意,应结合其供述、证人证言以及行为人的具体表现来确定。此外,还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来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情形。
借用资质的单位发生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下,出借资质单位是否应承担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是一个实践难点。在施工过程中,借用资质的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发生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在有关部门责令支付后,如果行为人下落不明或者仍然拒不支付,施工单位或者个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出借资质的单位支付劳动报酬,并由出借资质单位承担垫付劳动报酬的义务,但不能减免行为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刑事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垫付工资的主体不应成为该罪的主体。
如何解决打伤他人的问题。涉及认罪态度和解意愿的重要性,警方对此类事件的常见处理方式,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故意伤害他人将受到法律制裁,但正当防卫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如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是在正当防卫情况下造成对方伤害,可
言语激怒导致打架的责任问题。我国法律规定,实施打人行为的人承担责任,若双方参与打斗,双方均需承担责任。同时,对于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包括拘留和罚款。此外,还涉及到民事侵权和刑事责任的问题,如赔偿医疗费和护理费等合理费用,
雇佣合同解除时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当用人单位与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员工解除雇佣合同时,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而对于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如果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司法伤残鉴定的费用及相关赔偿内容。受害人在伤害行为达到轻伤以上程度时,可申请伤情鉴定并要求对方承担刑事责任。进行伤残鉴定后,赔偿金额依据伤残等级确定。除此之外,受害人还可要求对方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多项费用,赔偿义务人需依法进行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