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子公司员工沈某于1995年在工作中受伤,右手大拇指被截1.5cm。然而,公司未及时申请工伤认定。随后,沈某也未向相关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直到2014年,沈某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后,才要求公司进行工伤损失的一次性补偿。然而,公司坚决拒绝了该要求。因此,沈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赔偿工伤造成的损失,总计28万元。近日,虎丘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了该案。
1995年3月,沈某在操作小型冲压机时右手大拇指被机器截断。公司将其送往医院治疗,但未申请工伤认定。治疗6个月后,沈某返回原工作岗位继续工作,并未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2014年,公司经营不善,需要裁员,因此解除了与沈某的劳动合同。沈某告诉记者:“公司曾表示,我离职时会得到一次性工伤补偿。”然而,公司否认了这一说法。公司认为:“沈某在工作岗位受伤是事实,但工伤补偿必须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也不应由公司支付,而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为了获得工伤补偿,沈某于2014年3月向相关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但由于时间过长,沈某无法提供必要的证据。结果,工伤认定失败。无奈之下,沈某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28万元的工伤补偿。然而,由于缺乏工伤认定,沈某的工伤赔偿请求缺乏事实依据,因此无法实现。随后,沈某向伤残鉴定委员会申请了伤残鉴定,结果证明其劳动能力等级构成八级伤残。因此,沈某将诉讼请求变更为按照人身损害主张权利,而非劳动争议主张工伤待遇。
法院认为,由于原告明确选择以人身损害主张赔偿,因此原告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一年。经审理查明,1995年9月,原告因手指受伤的治疗已终结,此后未再治疗,因此原告自此时起已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因此,一年的诉讼时效应从1995年9月起算。最终,由于诉讼时效已届满,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用人单位应在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如果公司未申请,家属可在一年内提出申请。若没有合理理由超过一年未申请,劳动行政部门将不再受理。因此,员工在受到工伤后,必须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并按照相关流程申请工伤补偿。否则,超过认定时限将无法获得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结果,也无法获得应有的工伤补偿金。
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员工合同到期不续签的处理方式,包括用人单位不续签和劳动者不续签两种情况,以及辞退员工的处理方法和劳动合同不续签的举证责任。对于口头辞退的情况,劳动者应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书面通知并保留交接通知和清单的证据。在劳动合同终止时,除非用人单位
口头辞退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及时效。劳动者在被口头辞退后一年内可申请劳动仲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仲裁时效可因当事人主张权利、请求救济或对方履行义务而中断。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的劳动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时效限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企业可裁员的情形、裁员程序、劳动合同续订的程序以及如何终止劳动合同。企业可在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和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时裁员,裁员时需向工会或全体职工提前说明情况,并遵循一系列程序。劳动合同续订需提前发出通知书,协商签订新合同或延续协议书,并
员工被开除后工龄的计算问题以及可以辞退员工的几种情况。对于被开除的员工,开除期间的工作时间不计入工龄。可以辞退员工的情形包括试用期表现不佳、严重违纪、严重失职、违法兼职、欺诈订立合同、被追究刑事责任、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无法工作、不能胜任工作和劳动合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