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子公司员工沈某于1995年在工作中受伤,右手大拇指被截1.5cm。然而,公司未及时申请工伤认定。随后,沈某也未向相关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直到2014年,沈某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后,才要求公司进行工伤损失的一次性补偿。然而,公司坚决拒绝了该要求。因此,沈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赔偿工伤造成的损失,总计28万元。近日,虎丘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了该案。
1995年3月,沈某在操作小型冲压机时右手大拇指被机器截断。公司将其送往医院治疗,但未申请工伤认定。治疗6个月后,沈某返回原工作岗位继续工作,并未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2014年,公司经营不善,需要裁员,因此解除了与沈某的劳动合同。沈某告诉记者:“公司曾表示,我离职时会得到一次性工伤补偿。”然而,公司否认了这一说法。公司认为:“沈某在工作岗位受伤是事实,但工伤补偿必须经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也不应由公司支付,而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为了获得工伤补偿,沈某于2014年3月向相关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但由于时间过长,沈某无法提供必要的证据。结果,工伤认定失败。无奈之下,沈某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28万元的工伤补偿。然而,由于缺乏工伤认定,沈某的工伤赔偿请求缺乏事实依据,因此无法实现。随后,沈某向伤残鉴定委员会申请了伤残鉴定,结果证明其劳动能力等级构成八级伤残。因此,沈某将诉讼请求变更为按照人身损害主张权利,而非劳动争议主张工伤待遇。
法院认为,由于原告明确选择以人身损害主张赔偿,因此原告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一年。经审理查明,1995年9月,原告因手指受伤的治疗已终结,此后未再治疗,因此原告自此时起已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因此,一年的诉讼时效应从1995年9月起算。最终,由于诉讼时效已届满,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用人单位应在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如果公司未申请,家属可在一年内提出申请。若没有合理理由超过一年未申请,劳动行政部门将不再受理。因此,员工在受到工伤后,必须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并按照相关流程申请工伤补偿。否则,超过认定时限将无法获得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结果,也无法获得应有的工伤补偿金。
中国关于退休离职补偿金的相关法律规定。其中详细描述了劳动者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的多种情形和标准计算方法。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职工在遭遇工伤时的相关待遇和费用支付方式。涉及的内容包括工伤治疗、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等,旨在为公众普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期满时,特定情形下应延长或按工伤保险规定执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选择继续履行或要求支付赔偿金;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解除劳动合同、
山西省工伤保险条例对于不同伤残等级职工的待遇规定。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可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按月享受的伤残津贴,如果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伤保险基金将补足差额。五级和六级伤残职工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也享受伤残津贴,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七级至十
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限以及工伤保险提供的待遇。单位必须在一个月内申请工伤认定,而劳动者有一年时间。工伤保险包括工伤医疗待遇、伤残待遇、职工因工死亡的赔偿等。职工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包括全额报销医疗费用等。伤残待遇根据等级不同有所区别。职工因工死亡时,其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