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10条规定,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有三种情况下视为调解不成:
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后,如果双方当事人没有达成调解协议,即无法就争议达成一致意见,那么调解结果被视为不成立。
在一些情况下,尽管调解委员会成功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但是其中一方或双方在协议达成后又反悔,不履行协议,那么这种情况也被认定为调解不成。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10条规定,调解委员会应当在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如果调解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完成,即超过了规定的时间,那么这种情况也被视为调解不成。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6条规定,当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或达成协议后一方或双方反悔时,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具体条件和期限如下:
1. 申请条件:当事人可以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 申请期限计算:申请期限的计算不包括企业调解委员会在规定期限内进行调解的时间。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遵循以下原则:
事实清楚原则要求在仲裁程序中,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调解的前提是确保事实清楚。只有当事实被澄清,责任被明确,双方当事人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合法与否,从而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和妥协,达成调解协议。如果事实不清楚,则无法进行调解。
自愿原则指在仲裁程序中,是否进行调解以及是否达成协议完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调解,则无法进行调解。劳动仲裁机关在仲裁程序中必须充分尊重当事人选择调解或仲裁的权利,不得强迫。
合法原则要求在仲裁程序中,调解活动和协议内容必须符合劳动实体法和仲裁程序法的规定。也就是说,调解程序和协议必须合法,否则将无法成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通知详细规范了不同种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名称,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以及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劳动人事争议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一般调解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召开调解会议听取双方陈述并进行调解以及达成调解协议等步骤。调解委员会应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确保调解效率。
工伤调解并不是谁都可以的,工伤调解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