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分析超过法律申诉时效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由于劳动者不知道发生劳动争议申请仲裁应在60天内提起,当被告知劳动法规定的申诉时效为60天时,才恍然大悟;二是离开原单位到新单位工作后在计算缴费金额时发现原单位未为自己足额缴纳或未按时缴纳社保费,再来提起仲裁已为时已晚。因此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勿忽视一个基本的法律规定—申诉的有效期。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这里的“应当”是指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算。例如:单位未支付劳动者工资(包括加班工资)、未缴纳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等,当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就应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仲裁,由于种种原因员工只能在离开单位后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那也必须在离开单位之日起的60天内提起申请,否则将丧失一次维权的机会。因为时效是进入劳动仲裁审理的前提条件。
当然,在本市的劳动仲裁实践中,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其特殊的情况进行了放宽调整,在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超过申诉时效的则例外,诸如:当事人因重大疾病致使无法在申诉时效内申诉且委托代理人有困难的;当事人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且无法定代理人致使无法在申诉时效内申诉的;当事人因其他非本人主观过错导致的障碍致使无法在申诉时效内申诉的;再有的就是当事人在曾向劳动监察部门或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企业调解委员会申请过调解,有关部门调解不成后再来申诉的,在计算时效时则根据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将该部门的处理时间予以扣除。
仲裁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对时效作了相关的特殊调整,除此外超过60天法律规定的申诉时效,仲裁委不予受理。或许劳动者还存在侥幸心理,仲裁以超过时效不予受理,再去法院提起诉讼。因目前的司法程序是一裁二审制。殊不知,当仲裁委员会发给你一纸不予受理的法律文书后,你再去法院提起诉讼,有的只是诉权而不是胜诉权。法院同样会以劳动法规定的申诉时效驳回劳动者的诉讼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即使你的权益受到侵害,理应受到保护,但也无法通过法律渠道获得支持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崔某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公司工作,后因工作事故受伤并遭到解雇。崔某提出多项仲裁请求,包括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等。经过仲裁和法院审理,最终判决调味品公司支付崔某经济补偿金12400元,其他请求因超过仲裁时
彩礼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已办理结婚登记但未共同生活、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下,彩礼的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同时,根据民法总则规定,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