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一方当事人可以要求仲裁,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于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得知,仲裁程序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前置程序,未经仲裁,案件不能进入诉讼程序。然而,在审判实践中,劳动争议案件在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反诉程序时存在不合适的情况。
首先,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服仲裁起诉后,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反诉,而反诉的请求未经过仲裁裁决,那么双方的争议就是在未经仲裁的情况下进入诉讼程序,这违反了前置程序的规定。
其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服仲裁起诉后,另一方当事人提起的反诉内容经过了仲裁,那么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的“不服仲裁裁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就变得无意义。此外,在劳动争议双方都不服仲裁结果的情况下,如果双方都起诉,案件总得有原告和被告,双方的诉请也都应得到处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反诉程序会引发一些问题。
因此,筆者建议对劳动争议诉讼采用复合诉讼的方式,类似于离婚诉讼。即一方当事人不服仲裁提起诉讼后,不管另一方是否服从仲裁裁决,法院都会将仲裁的内容一并审理,对于合理合法的予以维持,对于不合理合法的予以纠正。这样可以与劳动法规定协调一致,同时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对于未经过仲裁的内容,如果双方当事人有争议,可以先经过仲裁程序,然后再另行起诉。
工伤鉴定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护理等级鉴定和伤残辅助器具配置鉴定等。同时,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建立事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劳动者在遭遇工伤时需依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员工离职后解除劳动关系的时间问题。员工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书面递交辞职信。在离职后,员工必须办理工作交接,否则企业有权暂扣工资。虽然扣留档案和社保不符合劳动法规定,但企业可能会采取相应措施。因此,离职时应谨慎处理各项工作事宜以避免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