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人事争议 > 用人单位裁员的范围包括哪些

用人单位裁员的范围包括哪些

时间:2024-05-28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7450
对于劳动者来说被裁员时一件很不好的事,但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有裁员的时候。不过我国法律也规定了裁员的范围。那么,用人单位裁员的范围包括哪些?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用人单位在濒临破产期间的裁员

依法宣告破产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如果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严重亏损,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可以依法宣告破产。对于濒临破产的企业,允许进行一定阶段的整顿期(不超过两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裁减人员并解除劳动合同。

因生产经营困难需要裁减人员的情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随时面临严重困难。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这些困难,这必然会涉及到裁员问题。因此,裁减人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势在必行。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的情况

在企业进行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后,即使经过劳动合同变更,仍然需要裁减人员。

因劳动合同订立时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无法履行的情况

如果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也可以进行裁减人员。

用人单位裁员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用人单位需要确定自己是否属于可以进行裁员的范围。根据《劳动法》,有四类对象不得裁员,包括患职业病或工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患病或工伤的人员、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人员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如果属于其中一类情况,单位就不应将其列入裁员名单。

其次,公司应提前30天通知被裁员工,如果未提前通知,则需要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替代。

第三,被裁员后的半年内,如果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或对现有工作不满意,被裁员员工有权重新报名应聘老单位(裁减员工的单位),而单位有义务优先录用。当然,在重新录用时需要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第四,被裁员员工有权依法获得经济补偿金。

单位裁员的条件

依法进行重整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如果企业法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可以根据法律进行债务清理或重整。在三种情形下,债务人或其他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经常面临激烈竞争,一旦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或决策偏差等,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会遇到困难。在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应允许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自救,而不是进一步陷入破产和关闭。裁减人员和缩减员工规模是一种有效的缓减措施,从整体上看,对用人单位的劳动者群体是有利的。然而,涉及特定劳动者权益时,应慎重处理。因此,在允许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采取经济性裁员的同时,要求用人单位慎重使用该手段,对“困难”一词加以“严重”限制。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责,包括公务员主管部门代表、聘任单位代表、工会组织代表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员工违纪时公司扣工资的合法性,包括代扣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用等,以及公司可以扣发员工工资的其他情况,如劳动合同约定和公司规章制度等。此外,还指

  • 员工辞退仲裁所需材料

    员工被辞退后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劳动者需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包括个人和用人单位信息、仲裁请求及事实理由、证据和证人信息等。同时,还需提供劳动关系证明和当事人身份证明。企业经济性裁员时,需提前与员工沟通并听取意见,提出裁减人员方案,遵守法律规定,不得

  •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几种情况。当双方协商一致、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公负伤无法从事原工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劳动合同订立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困难需裁减人员时,双方可解除劳动合同。赵女士的劳动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属于自然终止,且用人单

  • 如何判定严重失职行为

    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如何判断其是否因严重失职行为给用人单位带来重大损失。文章介绍了两种严重失职行为,包括未尽职责的严重过失行为和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并以一个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案例说明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企业依据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功证明了

  • 劳动合同法对裁员的规定
  • 事业单位自动离职的认定
  • 经济性裁员中,谁不能裁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